经过调查,的确有。
免役法的本意是均役,说到底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然而免役法的基础,是地方政府要有钱,这个钱新法定得很清楚,百姓必须缴纳,除了免役钱,还有宽剩钱。
免役钱要满足地方役务所需,宽剩钱是为可能的计划外役务做准备。
推行到现在,却变成了出钱的再出一份钱,出力的也要出钱。
基本上所有地方,四五等户家庭,一样要缴纳免役钱,这明明就是变相增税。
于是赵顼亲自批示:赵子几所奏不合理,所以只治贾蕃不奉公守法,随意抬高农民户等之罪,其余罪行一概免予起诉,以示公正。
但东明县民上诉事件,却引起了一场对免役法的大论战。
杨绘紧跟着弹劾司农寺曾布,邓绾:“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司农寺不按照诸县已经定好的户等收取免役钱,而是先定出役钱数,令各地县令管认,别造簿籍,要求在农务兴起之前完成。”
“定户这种事情,本来应该视百姓家产高下,乃得其实。”
“司农寺先画数,令本县依数定簿,如果钱数过高,各地只能给人户抬等,才能完成定额征收。”
“这就是事情的本质。判司农寺乃邓绾、曾布,一为知杂,一为都检正,非臣言之,谁敢言者!”
新任监察御史里行刘挚上疏:“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青苗之议未已,而均输之法行;均输之法方扰,而边鄙之谋动;边鄙之祸未艾,而河北之役作;河北之害未平,而助役之事兴。”
“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至政事堂;其征利,则下至于历日而官自鬻之。”
“推此而往,不可究言。轻用名器,混淆贤否。”
“忠厚老成者,摈之为无能;侠小儇辩者,取之为可有;”
“守道忧国者,斥之为流俗;败常害民者,称之为通变。”
“凡政府谋议经画,独与一掾属决之,然后落笔,同列预闻,反在其后;”
“故奔走乞丐之人,其门如市。”
“今西夏之款未入,反侧之兵未安,三边疮痍,流溃未定,河北大旱,诸路大水,民劳财乏,县官减耗。”
“圣上忧勤念治之时,而政事如此,皆大臣误陛下,而大臣所用者误大臣也!”
这简直就是扔向新党的匕首投枪。
王安石气得手脚冰凉,指示知谏院张璪,反驳他!给我狠狠地反驳他!
张璪说对不起,我认为人家说得有道理,“璪辞不为。”
判司农寺曾布请为之,既作《十难》,并且弹劾杨绘、刘挚欺诞怀向背。
赵顼下诏,将其疏交给两人,你们好好给我看看,好好分析利害,学习完后都给我交一篇心得体会!“使各分析以闻。”
刘挚开心坏了,就怕你不让我说话,奋然曰:“为人臣,岂可压于权势,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实!”
即条对所难以伸其说,啪啪啪同样甩出免役法十论,条条鞭挞至骨。
第一,大宋户籍按资产高低分为五等,但全国各地情况大相径庭,徭役也轻重不一,各地户等比例也颇为悬殊,而国家统一制定役法政策,很显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由于各地户等失实,因此新法施行,必须重新登记各户财产,从而确定役钱的多寡;可既然之前已经出现了失实的情况,那现在重新登记就能避免吗?很明显没有具体举措,还是不能;
第三,本朝户口中上等户少、下等户多,按照原来的规定,上等户徭役负担重,下等户徭役轻。新法规定一律纳助役钱,上等户很容易交纳,但下等户大多十分贫困,这明显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对于下等户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新的免役法为了多征收雇役钱,比限比旧法还高,地方上不得不将一些下等户强行抬高成上等户,这对下等户来说不能不是沉重的灾难;
第五,农民每年收获的丰歉完全靠天,但服徭役的人数是固定不变的,要雇人,就得有钱。
在歉收年景,助役钱既不能拖延,也不能豁免,这对农人,尤其是荒年中的农人,是很有害的;
第六,农民每年收入大多是农产品或丝帛,助役钱却规定用现钱交纳,农民必须卖掉农产品才能交纳现钱。而助役钱期限较急,农产品价格必须大幅度降低,方能出售。
即使役钱可以用农产品代替,但也会有地方多征多派的现象出现;
第七,我朝两税及科买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已经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就是正常收获的年景,老百姓交纳租赋后已所剩无几。
免役法推行后还得交纳役钱,这样势必造成农民逃亡或转入客户等等,甚至铤而走险,聚而为盗贼;
第八,一些奸狡之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和地方官勾结,将徭役负担转嫁到他人身上;
第九,老百姓为国家服徭役往往由各州县差派,上等户差役负担虽然沉重,但最快也得十年才能轮差一次,下等户甚至二十年才能轮差服役一次。
免役法让这些人一律出钱,年年征收。官府负责召募役人。
出钱少了,役务推行不了,征收过多,老百姓承受不了,那请问,地方官员,是会先管自己的政绩,还是先顾百姓的死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