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河北新河治理效果明显,黄河水道稳定下来,人口开始滋长,王安石请分河北为东、西两路。
壬辰,曾布上奏,鉴于江南钱荒,再次改革币值,将铜币改为一文,折二,折五三种,以满足物资流通需要。
苏油上奏,由于开封府和皇室的供应体系,因厢军改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请颁布《免行法》。
这是改良派与新党可以合作的重要信号!
之前,开封官府衙门和宫廷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均由京师诸行供应。
但由于各级官吏上下其手,索取财物,各行所费钱财,往往在官府所需物资的十倍以上。
因而导致商贩、百姓因行户输贡而破产的,比比皆是。
四月,封府肉行的行首徐中正带头,不少行首参与,上书开封府,建议由行户交纳“免行钱”,供政府采购之用,交钱以后,行户的物资便不再送往官衙门。
于是赵顼和王安石下令,在市易务下专门设立“详定行户利害所”,具体负责制定免行法。
八月,免行条例颁布,按照各行获利的多寡,行户向政府交纳免行钱,由吏人和免行户共同负责征收,免除各行对官府衙门的物资供应。
然而宗室们加入到行户行列里边后,情况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于是苏油奏请赵顼,取消行户这一特殊称谓,统称为商户,商户缴纳行坐两税,由国库与内库按比例分配。
厢军裁撤之后,宫廷所需物资大大减少,只需要满足皇家供给,宫室维修,节气颁赏等方面,宫廷的负担大大降低了。
而官府衙门,一切供求,施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前后公示制度,减少中间管理环节,以避免胥吏们上下其手。
由于苏油之前给胥吏们普涨了薪水,这一招,其实是把以往少数大僚们贪污受贿的好处,分到了所有公务员头上,商人们付出比以前更少,而大僚们却只能硬着头皮吃下这个亏。
因为苏油有正义的大旗在手,有广大中下层公务员的支持,有中书的赞许,还有供应商们的拥护。
这里边瑕疵还是有很多,但是因为以前大宋的官场太黑,所以才给他们抹出一丁点的光亮,“小苏青天”的名声就沿着运河从开封传到杭州。
《免行法》施行后,宫廷及官府衙门所需一切物资,全部来自商家竞标。苏油将吕嘉问提出的根据市易务所估物资价格高低进行买卖这条,老实不客气地给抹去了。
吕嘉问最近很辛苦,压力也很大。
苏油上任,他还曾经想要和他竞争,而且自认为是有力的竞争对手。
结果人家就上任之初给他打了个拨款申请,遭到拒绝后就干脆再不理会他了,三下五除二自己把开封府玩得滴溜转,还转眼将市易务之前的权力分拆得七零八落。
不说别的,黄河堤外那五万顷斥卤地,转眼变成价值千万贯的肥田,就这一项资产在手,苏油如今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关键是赵顼和王相公,还默认了这点,人家自己凭本事挣的,还不兴别人玩一下?!
一千万贯!这可是朝廷十分之一的岁入!仁宗晚期到整个英宗朝,最好年成里大宋一年的盈余!
点石成金苏明润,名不虚传!
如今市易务的事权,已经被压缩到了管理商贾簿册,管理市场秩序,处理交易纠纷上来了。
他倒是想和苏明润对话来着,可人家现在犯得着搭理他吗,全走的高层路线,就连三司使曾布要和他对话,都得预约!
……
“可忙死我算了!”苏油给沈括送行的时候,不由得仰天长叹:“又好几天没见到扁罐了!”
开封府几处工程,临时性吸纳了厢军大量闲散劳动力,但是这个不可能是常态,只是一个时间上的缓冲。
对于苏油来说,他还要给这些人找好下一步的出路。
最好的出路,就是河北,荆湖。
不过河北今年遭遇了蝗灾,本身就属于待救济地区,不是好选择。
章惇那边倒是哭着喊着让苏油送人过去,苏油还在犹豫。
北方人现在去南方,还是有顾虑的。
还要拖家带口,广锐军能够做到,那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是精锐,而且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加上苏油不计成本的缘故。
第六百七十五章 忠烈祠
“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如今被圈养惯了的这帮子人,要放出去适应自力更生的生活,还得训练之后才行。
等到这帮人学会了修路造城,荆湖那边经过发展,建筑需求又该起来了。
虽然大宋如今利好连连,但是两浙路的水灾,还是让人揪心。
于是王安石命吕惠卿判军器监,让沈括辟官,相度两浙水利。
赵顼问王安石:“此事一定能成吗?”
王安石说道:“沈括乃士人,习知其利害,性亦谨密,应该不会妄举。”
赵顼心有余悸:“事当审计,不要再像郏亶那般妄作,最后中道而止,为害不小。”
这种说法,对郏亶其实有些不公平。
这人是如王韶一般的人物,不过两人一重军事,一重农事。
出生于农家,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祐二年考中进士,授睦州团练推官,知杭州于潜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