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笑了:“那是官家指派给师兄的,不过十一王爷的确心思灵巧,发明的照相机,却也是好东西。”
“当年司马君实反对勋贵请画师入内院给家眷留影,说是男女之防不可不谨,画师前后要在内院待一个多月,日日对着内眷观看,不怎么合适。”
“现在方便了,官家遣中官学会之后,只要给钱,就会有一个照相班子上门服务。”
“要是钱给的多,还能够根据照片画成设色绢本,我见过皇后陈列的全家福,可漂亮了。”
“姐姐,什么时候我们也请班子来照一张?”
“哎哟姐姐还要养杵儿,可浪费不起那五十贯!”
“不用花钱!”一个声音在花园侧边响起,却是赵佶转了出来:“这产业多蒙山长和苏舍人相助,要是我还收取嫂嫂的费用,那可就要遭舍人笑话了。”
石薇看着眼前这聪明万端,偏又古怪不断的十一王爷,又好气又好笑:“这能把主家告到金殿的掌墨师,王爷也算是天下独一份了。”
赵佶将手一摆:“仙卿得看看这效果,要按漏勺哥那样青砖铺地,这园子还能看?”
花园的确很漂亮,赵佶的设计有些类似后世的新派中式建筑,相比传统,更多地注意了采光和调整了疏密的比例,比传统更显得明亮开朗,苏油的设计和人家赵佶的创意相比,真的是不够看。
花园中最漂亮的是水池,水质因为循环过滤作用非常清澈,水底的水草、水石,布置都经过设计和安排。
杵儿指着水池里边自在游动的金鱼和彩色青鱂:“鱼鱼,许多的鱼鱼。”
水池当中有一块巨大的白石,顶上有喷洒细雾的喷嘴,水雾让白石覆盖满了青苔,而部分不得水的地方,则雪白如玉。
石头有不少的空洞,看上去形状像太湖石,但是太湖石是石灰岩,绝没有这么漂亮。
“这是什么?”石薇也算是见多识广,天师道对矿石的研究也很深,竟然不认识这个。
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
赵佶得意洋洋:“这是从琉球取来的上水石,料子叫做吴定料,扁罐哥说其实就是一种珊瑚化石,疏松多孔,能够上水,极易着苔。”
“新房子新花园,缺少古味。有了这吴定石,只需要一个月便可得苔,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石薇虽然有很多钱,但是这种玩法却也叫她瞠目结舌:“从琉球运石头来汴京?那哪怕是小小的石头,最后也会价值不菲吧?官家许你这样胡闹?”
赵佶说道:“这又不是我胡闹,吴定石容易加工,料子本来不是这般模样,吴地商人不懂气韵美学,将之作切为铺地的砖石所用。”
“其实完全可以如这块一样,通过雕工,琢造成太湖石的模样,那身价却非砖石可比了。”
说完捧起一盆覆盖满青苔的菖蒲盆来展示:“凿下来的边角废料,随便挖个洞子,就是种植兰草菖蒲的绝佳材料,这盆就是。”
“当年王彦章葺园亭,垒坛种花,急欲苔藓少助野意,而经年不生,顾弟子曰:‘叵耐这绿抝儿!’”
“乃不知此术耳!”
石薇从毕观手里接过白蒲扇,一下就拍到赵佶头上:“这还得意上了,劳民伤财,御史言官不说话?”
赵佶将蒲扇接过,笑嘻嘻地给石薇扇着:“仙卿别生气,劳民伤财有个前提,那就是官府将之作为纲役,只让百姓商贾干活,却不给人家应得的报酬。”
“若是商贾们自发作为,用司徒的话说,这就是市场规律,有需求,就有供给。价格在这里边,是根据成本、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的。”
“这吴定石开采容易,坐税极低,而行至两浙、汴京,售价极高。”
“这是琉球百姓继香料、糖果、橡胶之后的重要产业,中间养活了无数的人,朝廷收取行税,也所得颇多。却又不是什么劳民伤财,而是促进民生了。”
“辽国那边便是如此,婆娑岭铁厂的工人一日只得两餐,流血流汗却连工钱都没有,贡献和收获严重不符,那才是压榨敲剥。”
要是苏油在此那一定会吐槽,你特么要是在另一个时空懂得这个道理,也不至于搞花石纲搞到亡国!
一路观看过来,石薇可算是开了眼界,拉着易安的手说道:“以后这家得易安来当,我们家的男人啊,就没有一个是在这上头上心的主。”
赵佶搓着手:“仙卿,我这算是圆满交卸差事了?”
石薇立刻警惕了起来:“十一王爷,你又要作什么古怪?”
“没有没有……”赵佶嘿嘿笑道:“想让石家工坊和天师府,调拨几个高手,做一件乐器。”
“什么乐器?”
“一件神奇的,能够自己记录曲子,之后能够自行演奏的乐器。”
“啊?”
“其实这个项目基本已经有眉目了,仙卿只需要给我找几个精通电磁的人就行……”
石薇:“那就是电动的八音盒子?”
赵佶:“呃,这个……怕也有些不一样……”
……
鸭绿江口,珠州。
珠州港现在还停靠不了沧州号,扁罐让两艘夔州号并排作为趸船,才让沧州号靠了上去。
珠州早几日就被阿骨打带兵给围了,辽人的知州天天在府里祈祷,宋人赶紧过来接收这破地方,老子好回朝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