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即便是给陈山长搞运算的那帮子人,都已经是陈休需要仰望的存在。
想了一阵:“要让大堤决口,也不容易吧?”
陈昭明将地图打开:“我们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在洪峰过境的时候,炸开决口,开始分流。”
“但是需要控制分洪的水量,而且待到洪峰过去,又需要重新将决口合龙。”
“因此这里决口的大小,还有时点,乃是关键。”
陈休愣了一下:“关键不是扒堤民夫和人力吗?都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陈昭明说道:“这个不劳巡防操心,你要做的,是组织民壮,物资,为后续合龙大堤做准备;还有,你熟悉这一带的地势水情,在何处开口比较好?”
陈休对自己的防区异常熟悉,对着图上一指:“这里!就在上游两里,如今那里还堆着工料,我的本意,是趁这段时间最后加固一下的,也是现在防区内最薄弱的地方。”
陈昭明在地图上根据等高线画了一条线:“那河决之后,水流就会如此泻下,陈巡防,窦监丞,去看一看吧。”
窦仕点头:“走吧。”
来到上游,这里堆放着不少的物资,水泥预制件,沙袋,堤下还停泊着几艘平底船,船上都是竹石笼子。
一名老河工上来,面色黧黑,满脸都是河风吹出的皱纹,眼中翻着泪花:“几位上官,听娃子们说,要扒了堤防?我们辛辛苦苦一年,才将大堤完固起来,如今为何要扒掉?大堤下面,就是乡亲们的家,可使不得啊……”
陈休怒道:“老郭头,这是朝中来的景润学士,当世天文数算第一人,休得冲撞!”
陈昭明摆了摆手,将老郭头扶起来:“老人家看来也是老河工了,堤外那些石料船,是你准备的吧?”
老郭头说道:“我想着有备无患,这是祖上治河传下来的,如果有决,就凿沉石料船,当年五丈深的决口,祖上便是这样堵住的。”
陈昭明点头:“有老人家在,那我们就更有信心了,巡防,赶紧组织人手运输物资,老人家,你来看。”
拉着老郭头走到监工的小棚子里,将地图展开:“洪峰还有两个时辰,就会经过这里,水线将比现还要高六尺。”
老郭头也是老河工了,吓得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守不住了……曹村……曹村完了……我们一年的辛苦……完了……”
陈昭明摇头:“不,还有救!只要我们能够将洪峰水线位置降低一些……”
“五尺!啊不,两尺!前年尚需五尺,今年,低两尺就够了!”老郭头一下子也明白了过来。
陈昭明一拍桌子:“对,所以我们要将这必须降低的两尺,从这里分出去!”
老郭头嘴角哆嗦,抬起头看着陈昭明:“学士,会死人的啊……”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
听到这话,陈昭明的身子不由得摇晃了一下,窦仕赶紧扶住。
折可大一步跨上,满脸怒容,手按刀柄:“老杀才,胡沁什么呢?!”
“伯尧,回来!”
这些日子以来,折可大对陈昭明的钦佩之情大增。
越是深入学习理工学问的人,对陈昭明的景仰之情,都是与日俱增。
陈昭明招呼,折可大不敢不从,终于还是退了回来。
陈昭明摇了摇头:“老人家,我知道……会死人,但是……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需要你们的通力合作,需要你老人家的经验和智慧,时间,不多了。”
老郭头抖索着双手,又将地图看了一遍,终于叹了一口气:“这里堤下,就是瓠子河故道,历年来修筑大堤,我们都遵照祖训,在故道取土,让故道越来越深。”
“故道两侧,还建有夹堤,历代以来,都是此制……”
“小时候不明事理,我曾经问家祖,为何不带着大家别地取土,要这么麻烦?”
“祖上说……可能有一天,大堤还会从这里决口,历代人麻烦一点,辛苦一点,总给后人多留一点希望和保障……”
说完再次跪了下来,对着黄河连连叩头,痛哭流涕:“郭氏子孙不孝,祖宗做成,世代守护的大堤,今日要由不孝子孙亲手扒开……子孙罪无可恕,唯求祖宗有灵,佑子孙合龙大堤,佑下游人民得保……呜呜呜呜……”
祝祷完毕,老头俯身在大堤上呜咽不止。
陈昭明突然想起一个典故,不由得大惊:“老人家……你,你是郭昌后人?!”
汉代河决瓠子口,汲黯考察梁楚之地,见人民漂没,父子相食,上书武帝,要求政府救济,治河。
汉武帝派遣手底下最著名的治水专家郑当时协助汲黯治水,但是没有成功。
后来武帝听田蚡的建议,放弃治河二十年,最后“山东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元封二年,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再治黄河,命令汲黯后人汲仁,以及治河专家郭昌,带领军民封堵缺口。
而当时的决口,已经“广百步,深五丈”。
为了凑够材料,汉武帝下令将皇家园林淇园的竹子全部砍掉,支援河工。
司马迁曾亲历了那次治河工程,正是亲眼见到了当时的情形,才下定决心将汉代的治河史写入自己的千古名著——《史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