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发掘,我们发现了东西并列的两座古城。东城因五渡河西移,只剩下两段城墙,西城的夯土城轮廓基本清楚,四面城墙基础多有保存。”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边长约百米。西城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南墙长约八十二米,西墙长约九十二米。”
“在城址内还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建筑、奠基坑、窖穴、灰坑。”
“几个奠基坑内,共出土有七具完整的骨架。明显是有意识地为建都奠基而施行的人祭。”
“尊经阁这一层的文物,都是在王城岗发现的文物。”
“根据明润的说法,这里的文物,存在分层堆积现象,这是古人在这里长期生活形成的,据司马学士研究,时间长达千年以上。”
苏油在文物里边发现了一个小巧的青铜勾:“如果这东西,是青铜王朝商代早期或者夏晚期的文物,那么这个遗址,就覆盖了整个夏王朝!甚至还在夏王朝诞生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了聚落!”
“正是!”欧阳发说道:“司马学士也是如此认为的。”
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发现。
苏油拿起一块陶片:“有文字证据吗?”
欧阳发摇头:“没有,但是我们却还有很多别的证据。”
苏油严肃地说道:“说说看。”
欧阳发说道:“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商周金石文字局已经探求过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发现一个明确的‘夏’字。”
“似乎商人对春,秋,比较明确和重视,冬,则用两个绳结表示,其实是通的‘终’字。”
“夏,这么重要一个概念,一个王朝,如何没有明确地描述呢?”
“而甲骨文上,表示夏的字形,似乎又太多了。”
“于是司马学士干脆将文字向后挪了一挪,从金文中寻找踪迹。”
“从目前发现的秦公鬲,夏官鼎,莒平节等青铜器上,我们都能看到明确的夏字。”
“根据《说文》之意,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
“按照这个说法,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具有雄武之相。故而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雄武之人。”
“但是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司马学士有了一个新的论断。”
“什么?”
欧阳发朝架子上一个巨大陶器一指:“它!才应该是夏字的本意!”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
架子上是一个巨大的三尖足彩绘陶鼎,敞口,收颈,坦腹,鼎身装饰横纹,下边有三个尖足。
从形制上看,陶鼎的器型,与“夏”字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欧阳发说道:“相传大禹立国定都之后,以天下九牧之铜,铸为九鼎,《墨子·耕注》记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
“但是从此地的考查当中,我们已经可以断定,青铜盛极于商,之前的铜器,更多是像明润你手中所持那样。”
“我们高估了夏朝的金属冶炼技术,墨子的记载,应当是指国祚,或者是指鼎的形制,以及其象征意义。”
苏油打开背包,取出纸笔:“金文的夏字,如同‘页’字鼎形周围,加上手足,如果夏字源于鼎字,这不是……画蛇添足了吗?”
欧阳发笑道:“当时我也提出过这个异议,但是司马学士说,这个字,创成于殷商,因此里边还隐藏着一桩血淋淋的历史事件。”
苏油一下子反应了过来:“商汤诛夏桀!”
欧阳发点头:“对,就是夏桀,桀字加上石旁,明润应当知晓。”
苏油说道:“磔刑!《尔雅》:祭风曰磔!风从鸟,玄鸟生商。商人以磔刑祭祀祖先,不为无因。”
欧阳发点头:“尔雅注云:磔,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割肉离骨,断肢体,其后断头。”
苏油看着金文的夏字:“真惨!搞不好接下来,就该烹了……”
欧阳发摇头:“其实这与如今的祭祀也是一脉相承的,今人祭祀,要向祖宗献上最好的食物,不过那个时候的食材,却是战俘……”
苏油打了个寒噤,甩了甩脑袋:“如果按照司马学士这个说法,那夏这个字,就是商人为了庆祝这次巨大胜利而特制的,是商汤诛夏桀祭祀先祖的场景还原。”
“这个字诞生的那一天,就是夏王朝覆灭的那一天!”
“这个说法,颇有《竹书纪年》的味道啊……”
欧阳发问到:“明润觉得,司马学士此论,有没有道理?”
苏油说道:“也的确有些道理,按照这个思路,那阳城陶鼎,就应该是礼器才对,这个你们有证据吗?”
欧阳发说道:“司马学士如此肯定,还有个原因就是这些陶鼎,它们的确是礼器。”
“证据,就在纹饰之上。”
“阳城陶器的纹饰,有一批非常的特殊,明润你看……”
“这个陶罐之上,装饰有太阳纹,细数下来,正好是十二个,表明当时的人,已经知道了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天文概念。”
苏油觉得非常的神奇:“那这三个月亮呢?”
欧阳发说道:“三月为一季啊……”
“那这两个彗星呢?”
“额,我觉得,是表示先民们知道,彗星消失之后,还会再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