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太皇太后能不能领会到这层意思。
随着三位大人物即将返回朝堂,蔡确越来越心慌,最终走出了昏招。
因为害怕失位,蔡确在上朝议政之时,面奏太皇太后,以太后从父高遵裕复灵武之功,请尊为太尉!
这里的太尉可不是民间对节度使都统制等高阶武官的尊称瞎喊,而是真正的武官第一人,三公之首的大司马!
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为三师。
本来太尉应当在太保之下,但是宋朝脱胎于军阀小朝廷,因此为了平衡文武站班的街序,生生将太尉提到了太傅之前。
以太师为文班之首,以太尉为武班之首,置太尉于太师之下。
蔡确此奏,明明是借此求媚,固宠希荣。
然而他太不了解高滔滔的性格了,失分得更加严重。
太皇太后在朝堂之上直接驳斥蔡确:“灵武一役,叔父固然有功,然朝廷早酬以使相之荣,岂可再赏?”
“当时五路皆进,其功又岂可由叔父一人独享?”
“蜀国公经统五路军事,平夏叙功,才得进一阶贴职。”
“其后扶绥宁夏,支撑青唐、西域两场大战,不劳朝廷锱铢之费,功勋卓著,这才得进司徒。”
“叔父虽为至亲,然其功与国公孰伟?焉有越之而受太尉之理?”
理正词严,确惶悚而退。
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游
丙午,京师地震,起酉时,即止。
诏罢免行钱。
庚戌,尚书至仆射兼门下侍郎,岐国公王珪卒。
赠太师,谥文恭。
礼部言当举哀成服,诏以大行在殡,罢之。
王珪这几年被蔡确和章惇煎迫,那是相当苦逼,到后来常常感慨怀念,设若苏明润尚在朝堂,鼠辈敢尔!
临死前上表,也没有多的话,只说自己遗憾没能为先帝办完最后的差事,临终之际,推荐蔡确继任。
王珪终于狠狠报复了蔡确一把,让他在朝中局面即将大变之际,不得不远离中央!
这条建议蔡确还无从拒绝,因为给皇帝办理丧事,这是重任和荣耀。
蔡确如今心中只有一百个后悔,早知道如此,就该认真辅佐王珪,最起码让他多活一年也好啊……
出来混,到底是要还的!
高滔滔早就看蔡确不顺眼,有了王珪递到手里的刀子,那就名正言顺,合情合理,正大光明。
诏从之,改命蔡确为山陵使,将之支使出京。
朝堂一二号人物这下都没了,高滔滔还能够顺便掌握大权。
丙辰,赐礼部奏名进士焦蹈等及诸科及第、出身、同出身四百六十一人。
这里边,有宁夏路河西士子李谕密、房聿精、赖升聂以下十五人。
这个成绩相当的亮眼,却也合乎情理。
毕竟宁夏路乃中华故土,五凉文学源远流长,现在只是重新回到了华夏的怀抱而已。
其中李谕密中了二甲第六,名次算是相当高了,考虑到他是党项嵬名出身,那就是蕃人能在正牌科举里边杀入十强,更加了不得。
而眉山也在此次科举中爆发,苏油的那些老同学,家氏兄弟、王当,程之邵等,都高低得中,竟然在一个州府,取中了近十名进士!
眉山城中连日大排宴筵,鞭炮放了好几天,文脉,蟆颐山文脉回归,实锤了!
丁酉,以司马光、吕公著,苏油未至,遣中使迎劳,再次手书问今日设施,何所宜先。
使者劳问,望相于道。
司马光上表,继续强调广采舆情的重要性:“五月五日诏书始末之言,固已尽善;然中间逆以六事防之,臣以为人唯不言,言则入六事矣。
或于群臣有所褒贬,则谓之阴有所怀;
本职之外微有所涉,则谓之犯非其分;
陈国家安危大计,则谓之扇摇机事之重;
或与朝旨暗合,则谓之迎合已行之令;
言新法不便当改,则谓之观望朝廷之意;
言民间愁苦可悯,则谓之眩惑流俗之情。
然则天下之事,无复可言者,是诏书始于求谏而终于拒谏也。
乞删去中间一节,使人尽所怀,不忧黜罚,则中外之事,远近之情,如指诸掌矣。”
这是直接打蔡确的脸。
诏从之,取消蔡确的六议之条。
吕公著则上奏十事:一曰畏天,二曰爱民,三曰修身,四曰讲学,五曰任贤,六曰纳谏,七曰薄敛,八曰省刑,九曰去奢,十曰无逸。
挺好,但是苏油认为老吕有点飘,比司马光都不如——因为这十条都是对皇帝或者说太皇太后的要求,而且只说了要求,却没说如何操作。
苏油的上奏则很老实,不好意思,臣离开朝堂一年,对大局不甚了解,因此不敢妄上进言。
而臣当年与先帝条陈十事,至今所成者,未过一二。
事不在多说,而在多做。臣想请陛下继承先帝遗志,对已行之条,继续推进,对未举之条,可请朝廷议其时机是否成熟,择一二行之。
另外士之所立者,一曰道,二曰德。
臣在眉山写了一本关于道德的书,叫《伦理训类》。
此书为臣历年心得,乃为长子苏轶和次子苏轭所设。
其言简白,本欲使二子读之,脱去其身上的野蛮气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