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非学无所折衷,这才是陛下读书之必要。”
“子瞻讲学完毕来见我,告诉我陛下最近见程正叔则危襟正坐,然木然无所可;见他和明润,则有神情。”
“他说陛下天性本来好学,那就应当好好启发陛下求索之心,引导陛下向道之意。准备将自汉至唐,择其君臣大节政事之要,为一书以备进读。”
“虽然没有言正叔不是,但是明显对正叔直讲的方式,有些不赞同。”
程颐是司马光和吕公著推荐给赵煦的,但是两人都不是教育家,忽略了赵煦的基础和接受程度。
吕公著说道:“我也问过正叔,让他学学文公和明润,两人对陛下非常恭敬,时常鼓励,也让陛下觉得可亲。”
司马光点头:“晦叔劝得不错。”
吕公著叹了口气:“我曾问他,君之倨,视蜀潞二公如何?”
“他却说:‘二公三朝大臣,事幼主不得不恭。颐以布衣为上师傅,其敢不自重!此颐与二公,所以不同也。’”
司马光有些生气:“这是什么话!什么叫不得不恭?!太师与司徒,岂是谋私之人?!”
“有件事君实还不知道吧?”吕公著又将程颐指责赵煦折柳一事跟司马光细细讲了,说道:“这事情多得明润事前事后,巧计缓颊,否则陛下当时就要下不来台,事后更要闹出不仁之谤。”
司马光痛苦地闭上眼睛:“使人主不欲亲近儒生,正为此等人也。”
吕公著说道:“程正叔乃你我所荐,以师道自居,侍讲色庄,言多讽谏,这本不是什么过错。”
“错就错在,他没有考虑陛下的年岁。”
司马光沉吟片刻:“明润事务不少,要不让子瞻也入内侍讲吧。”
“苏家家学起自程夫人,你看二苏,明润,还有华容县君,土地庙诸子,还有他们的子弟,尽皆成才,我觉得挺好的。”
听到这里吕公著不禁莞尔:“要这么论,老泉先生其实也算。”
司马光虽在病中,也不免一笑,不过终是厚道,转移了话题:“呵呵,说说关于六部尚书的人选吧,还需要调整吗?”
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举改革
吕公著说道:“如今吏部范纯仁新进,工部苏颂不可更易,礼部暂时空缺,我觉得太皇太后有些属意大苏。”
“如今李常去了户部,原户部尚书曾布就得调整,我的意思是,让他充任刑部?”
司马光说道:“曾布没有做过提刑吧?”
吕公著说道:“兵部就更不合适。”
司马光说道:“既然如此,那不能外放?”
吕公著叹了口气:“君实,曾布之前虽然以附从安石入朝,但是之后提举三司时因反对市易,与吕嘉问闹翻,便去了两浙,苏明润让他料理铜政,又在宁夏做了一路转运使。”
“如今章惇守制,吕惠卿、蔡确、邢恕诸人已然不可起复。如无故再去曾布,太皇太后兼用人才之策就得落空,明润那边也不会同意。”
“明润给我私下说过,曾布举刑部,总不会比李常举户部来得差,你觉得这话没有所指吗?”
司马光皱眉道:“那让苏颂去礼部,曾布举工部呢?子瞻进拔太速,非驾驭人才之道。而且子瞻疏放,置于翰林已经是到顶,一部尚书,无论资历才干都有不足。”
吕公著想了一下:“明润也提出过担忧,他说子瞻最好先在馆阁做一任,然后放到外路再干干。”
“子瞻一年已经四迁,的确是过速了。”
“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举苏颂入礼部,曾布入工部,看看太皇太后的意思再说?”
司马光道:“你把让子瞻入经筵的意思也跟太皇太后讲讲,馆阁清贵,可以兼顾。”
吕公著点了点头:“君实,国事尚繁,你要好好将养啊。”
司马光说道:“老朽残躯,阻后进之路,实在惭愧,然四患未除,终不瞑目。”
……
乙卯,程颐上疏曰:“今讲读官共五人,四人皆兼要职,独臣不领别官,近差修国子监条例,是亦兼也,乃无一人专职辅导者。”
“执政之意,盖惜人材,不欲使之闲尔,又以为虽兼它职,不妨讲读,此尤不思之甚也。”
“今诸臣所兼皆要官,若未能遽罢,且乞免臣修国子监条例,俾臣夙夜精思竭诚,专在辅导。”
这篇上书很有意思,程颐要求,负责皇帝教育的师长必须是专职。
赵煦都吓坏了,又写信给苏油告状,这死老头要使坏,司徒怎么办?
苏油觉得好笑,回信告诉赵煦:
首先太皇太后对理工已经很重视,其次程夫子对理工一窍不通。
因此这道奏章等于白写,陛下你别怕,相信很快就会有出头鸟怼他。
结果等来的出头鸟让苏油好郁闷。
不是别人,正是苏轼。
苏轼已经入经筵,立刻上书反对,皇帝学习任务是通义理,明实务,体民生,又不是为了考状元。
那么不好意思,如果只靠冬烘先生来负责皇帝的教育,就算将皇帝教育成精通章典义理的牛人,对国家就一定有益吗?
别忘了王莽可也是学问精深,但是在国政上一塌糊涂;
刘邦虽然不文,可是日日实务经手,最后也成了开创有汉数百年基业的君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