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严重依赖后勤,朝廷也足以制之。”
“大宋疆域,如今有很多新的情况,如日本宋城,新宋、东胜两洲,各州置军不过数百,而疆域千里万里,土人皆数十数百万,而利益更是高达每年数千万贯。”
“如何以数百之军保大宋千万之利,只能依靠犀利的军器;而如何控制拥有这些军器的远土军士,也是枢密和军机处的重大课题。”
“不过好在时日尚久,臣想请陛下先临嵩阳,试军器之利,再议军制。”
“准!”
五月,诏户部裁冗费,著为令。
司马光请立经明行修科,岁委升朝文武各举所知一人,以勉厉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专取文学之意。
户部李常奏常平春秋敛散,以陈易新,及岁饥赈贷,主司应并依法推行。
并请降贷常平钱谷,丝麦丰熟,随夏税先纳所输之半,愿并纳者,止出息一分。
皆从之。
第一道旨意其实对苏油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司马光列举了十类应该举荐的人才,扩大了理工人才的入仕途径。
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
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
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
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
五曰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
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
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
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
九曰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
十曰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
其中,三、四、六、九,几乎就是为理工人才量身定做的进身之阶,其余六项大家对半分。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举荐的人才的方法,会造成大量善于干请专营的人进入仕途。
司马光想得很美好,他的解决办法是让这些人试用一届,然后视政绩进退。
苏油上书表示反对,认为这只能作为朝廷一时的举措,试用也可以,但是之后一定要明立制度,十科都必须设立考试,中格者方可试用,以绝幸进。
高滔滔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司马光的这次请求,同时声明下不为例,并且让六部设立考试所,明年按照苏油的意见,考试录取。
朝命一下,苏油几乎瞬间被朝中大佬们的请托贴子所淹没,都是为自家子弟谋取京师大学堂一张学生证的,搞得苏油一个头两个大。
这帮官僚的嗅觉,实在是太灵敏了!
第二道旨意,是根据苏油国家粮食储备的设想提出的第一步改进措施。
常平仓不再仅仅作为调剂物价之用,同时也作为备灾粮库,在遇到地方灾荒的时候,常平仓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是很多生命的教训买来的经验,以往地方官员要动常平仓,需要经过提举常平仓使的同意,而提举常平仓使的职责,却又并不包含救灾,因此如果轻动粮仓,必然会被朝廷降责。
这是制度造成的不合理,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常平仓使开仓放粮,之后因无法恢复储备,被御史弹劾,然后丢官去职的事情。
很多为国爱民的名臣如范纯仁、苏轼,都差点因此背处分。
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种树
背处分都是小事,当年苏油强行要求永兴军路开常平仓救济广锐军,要是常平仓使坚守制度予以拒绝的话,永兴军路转眼就会大乱。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文彦博以堂堂前任宰相之尊镇守河北,河北大旱时要求开仓赈灾,当时的提举常平仓判官汪辅之是新党,就敢以没有计司行文为由予以拒绝!
要不是苏油这小师弟及时启用海运从两浙往河北输粜,那一次就要饿死十万人!
虽然师兄弟那次联手狠狠料理了一帮子黑心的粮商,事后汪辅之被夺职为民,提举常平仓使陆万、汪辅之的举荐人王安石都吃了处分,但是河北路要是当时没有文彦博,两浙路当时没有苏油,会变成什么模样?
搞不好就有田虎宋江方腊趁势而起!
不过关于这道诏令,苏油依旧上书提出了异议。
鉴于对这两年灾伤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李常尚书的这道建议是正确的,但是也同样只能作为救急,不能作为制度。
真正的制度应该从常平仓划拨出部分救灾专用储备,然后加强常平仓的管理,不得让以新汰陈,救济灾伤的良好举措,沦为胥吏们贪污的渠道。
粮食是国家根本,在这方面,只能明立制度,鼓励举报,一概受理,认真调查,从重处罚。
第三道旨意其实就是对青苗法的变相废止,从青苗法的三分息减为常平法的一分息,几乎就是赈济了。
在青苗法没有明文废除的情况下,一边宽减天下百姓积欠的青苗钱,一边许常平仓提供低息的粮食,青苗法不废其实也废了。
但是苏油还是提出了异议,表示这同样也是临时性措施,同样需要量入为出,保证常平仓储备;另外需要加强管理,拨出专库干这事儿;还要规定可以请贷的户等,上三等户,不准对这项福利伸手。
不过高滔滔批不批,苏油也不等了。
五月,丁巳,以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韩维为门下侍郎。
庚申,赐黄金两百两,命管勾集禧观使王安上,为王安石料理丧事。
命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苏轼,前往江宁宣喻朝廷安慰之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