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罐说道:“估摸着也就两三个月。”
苏油说道:“军事学院附属医院估计也没产科,找稳婆我可不放心,正好暑假,你就跑一趟,送观儿回汴京,你妈看着肯定没问题。”
扁罐说道:“暑假要带学生出海实习……”
苏油怒了:“少了你就不能实习了?要不要我跟军机处和枢密院打电报?”
“别别别……”扁罐赶紧摇头:“听爹的,暑假我送观儿回汴京。”
苏油琢磨了一下:“干脆我再等等,等你们放暑假,坐我的船回汴京,我在郓州下船回大名府。”
扁罐也不好再说什么:“都听爹的,不过还得半个来月呢。”
苏油笑道:“半个来月,军事学院三天,莱州三天,潍州三天,青州三天,再坐火车转回来正好。”
扁罐笑道:“如此甚好。”
父子俩转上一条通往一处山谷的林荫道,苏油这才说道:“你弟弟这次捡了个大漏,考了个探花。”
扁罐笑道:“那小子来信说找了个好老师,李学正,不过我从信里内容看,似乎更像是李学正家闺女。”
苏油哈哈大笑:“这么说也没错,小姑娘的文章可比漏勺厉害,漏勺这些年发奋,怕不是也有担心被小姑娘比下去的意思。”
说完叹息道:“其实以你的才学,一个进士功名那也没问题的。”
扁罐说道:“儿子无所谓,其实海军需要的学问,可比一个进士强太多了。”
“眼界开阔之后,才知道以前四书五经的局限,就拿国朝的兼并问题来说,我看迟早会变成人少地多的问题。”
“一个新宋洲,一个东胜洲,还有大西州,能容纳多少人口?可龙里一丁五亩,放在那些地方,简直就是个笑话。”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
苏油笑道:“你这是以理工之学看世界,可是从政治学,伦理学来看,就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首先那些地方,远隔重洋,蛮夷遍地,一封信件往来都得一年。”
“要开拓新疆土,第一批过去的,只能是丁壮,之后才移民妇女,老人。”
“如果这种行为是大规模的,那么国内只剩下妇孺,国外都是汉子?”
“所以那些地方,在国内兼并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疏导的缺口,就如黄河如今的东流故道一般,是用来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的,而水位正常的大多数时候,可不能这么干。”
“这就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大宋在海外那些地方的发展又不足。”
“因此只能够一步步的来,五十年能巩固南海就不得了,一两百年达到你说的那种程度差不多。”
父子俩都没有提到近在咫尺的辽国的威胁,因为两人都知道,骑军纵横的大时代,已经提前结束了。
话题开得有点大,慢慢就说到了朝局,还有父子俩各自的工作。
苏油从来都没有想过扁罐只往军事上发展,自己这个儿子,最起码比王雱强吧?
平时就经常关于一些治政上的问题写信与扁罐探讨,扁罐和毕观也经常都能给苏油出出主意。
而在这方面,毕观的能力远在扁罐之上,从小到大那么多书可不是白读的。
毕仲衍现在是大理寺卿,除了正职,还在利用资料编纂一部著作。
大宋如今所用的法典,是宋太祖建隆四年,由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等人奏请朝廷建议修订法律,得到朝廷同意后,于同年七月编纂完成的。
之后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是《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自颁布以后,虽于宋太祖乾德四年、神宗熙宁四年做过一些改动,但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其篇目与唐律一样,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不过在每篇下增加了“门”,合计二百一十三门。
但是这些条文还是显得有些粗糙,官员们在执法断案的时候,不断根据情况斟酌处置,此外还有中央不断颁布的敕、令、格、式添加其中,逐渐变成了规模庞大的法令体系。
其中的“断例”,即之前判定类似案件的成例,逐渐成为法令的主体依据。
这就是所谓“法所不载,然后用例”。
例本来是补法之不足,但在实际审判中,例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法令。
发展到如今,“法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行。”
这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比如同样的案件,历史上时宽时严,皆有判例,一任地方官员所好,或者就是司法腐败的根苗,官吏为了贪图财贿,“唯意所去取”。
毕仲衍是大牛人,对付这种繁琐到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从中提取总结成条目,本来就是他的强项。
因此他现在这本书,取名为《宋刑统条法事类》,将是一本法官用于断案的检索工具书。
毕仲衍这部书编纂的体例,还是以《宋刑统》为大纲,但是在每一条大纲之下,加上根据历代判例和当前情况增设的细条,将同类案件的犯罪行为轻重,后果轻重,实施者主观动机等多方面纬度,给出了轻、中、重的不同判罚标准。
之后再加上这些标准的由来,就是历代的敕、令、格、式和具体案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