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翻开名录,上面密密麻麻列了许多名字,其中打头第一位赫然便是顾青。
李隆基一愣,然后绞尽脑汁回忆顾青这个名字,数遍各军著名将领,似乎从未听过这个名字,再看顾青名字后面备注的立功原因,一是向鲜于仲通谏言请朝廷另遣良将指挥平叛,二是谏言交战之时千万要切断南诏国与吐蕃的通道,勿使两国勾连,合兵一处,三是独创了一个名叫“沙盘”的东西,在此次平定南诏之乱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最后的决战,正因为沙盘上标注的无名小道,高仙芝遣偏师绕敌之后,断其粮草,截其退路,乱其军心,南诏国之乱才快速平定。
“顾青,顾青……此为何人耶?”李隆基喃喃自语。
杨贵妃是个比较本分的女人,甚少主动掺和朝政国事,只是李隆基嘴里念叨顾青的名字,杨贵妃对这个名字实在太有印象,于是忍不住惊愕道:“三郎所念的名字,是‘顾青’么?”
李隆基笑道:“不错,高仙芝与鲜于仲通联名请功,顾青这个名字名列功劳簿第一,朕有些好奇,究竟何等人才,能令两位功臣联名荐奏呢?”
杨贵妃愈发震惊:“这个名叫顾青的,可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家住蜀州青城县?”
李隆基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再仔细看了看请功名录上的备注,缓缓点头道:“不错,顾青,年十八,蜀州青城县石桥村人氏……居然才十八岁,娘子认识此人?”
杨贵妃终于确定了此顾青便是彼顾青,心情愈发舒畅,笑容也更加灿烂了,自豪地挺起波澜壮阔的胸脯,道:“不错,此少年正是妾的同乡,这次回乡省亲,鲜于仲通引荐此人,妾见过他,真是一表人才,温润如玉呢。”
李隆基好奇道:“此子果真才十八岁?”
“是的,不知三郎可知去年妾的家乡蜀州有一处瓷窑所产瓷器被定为贡瓷?那家瓷窑的主人便是顾青,三郎可还记得妾从蜀州带回一套小巧的梅瓶,每只梅瓶上烧印着一句诗,三郎当时还盛赞作此诗者才情不逊李翰林,妾当时见他时也觉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为陛下荐才,欲以翰林待诏之职招徕他来长安,可那位少年拒绝了……”
李隆基这时也听出了兴趣,含笑道:“拒绝了?十七八岁的少年,被当今最受天子宠爱的贵妃娘娘亲自招徕,居然还能拒绝,端看此举,少年必非凡俗。”
杨贵妃掩嘴笑道:“妾当时心里也颇不舒服,只以为此人终究年少疏狂,恃才傲物,不成想今日竟在平叛请功名录上见到他的名字,此时再忆当初,恐怕那位少年确有平天下之大才,妾许他翰林待诏之职,怕是入不了他的眼呢。”
李隆基点头道:“诗才不过小道尔,此子不屑以才情邀官职,偏要从沙场上博取功名,看得出是个有志向的人才,不错不错!”
连说两句“不错”,杨贵妃心中一动,趁机道:“陛下,人才难得,怎能落于圣天子彀外,而不被社稷所用?此子能文能武,心性尚坚,若陛下能悉心栽培,若干年后,未必不是一棵为大唐社稷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
李隆基佯作吃醋道:“娘子如此为一陌生少年说话,朕听了可不高兴。”
杨贵妃白了他一眼,娇媚笑道:“妾可比他大十多岁呢,只是妾的故乡难得出一位国之栋梁,妾真心为故乡欢喜,只想帮帮这位小同乡,三郎你乱吃甚飞醋。”
老郎君佯作不满地哼了哼,目光再次落在顾青的名字上,沉吟半晌,缓缓道:“此子既以兵事立功,当入武职,虽有功劳,但不可封官过高,恐朝中有非议。”
说着李隆基令高力士取过纸笔,在纸上提笔写下一行字,搁笔朝杨贵妃笑了笑,道:“娘子有心提携同乡,朕怎能落了娘子的面子?依娘子所言,将他调来长安为官,如何?”
杨贵妃妙目朝纸上飞快扫了一眼,上面赫然写着“长安左卫亲府,录事参军”。
第一百一十一章 敕令北来
顾青蹲在村口的槐树下,托腮看着树下新搬来的一窝蚂蚁忙碌地将微小的食物努力往窝里运,他却完全提不起祸害它们的心情。
李白走了,宋根生去县衙当小吏了,村民们为了瓷窑忙到飞起,唯一一个张怀玉每天与他的交集只有“这个能吃吗?”“这个怎么吃?”“这个好吃吗?”
原本是孤独的人,并不觉得孤独有什么不好,有些人更喜欢孤独,厌烦与人来往。然而习惯了孤独的人若久处于热闹的环境中,一旦再次回到孤独反而更难受,那种喧嚣之后忽然安静下来的氛围,不但心理上难以适应,连耳朵都嗡嗡响。
大家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吧,有缘同一段路而已,人生终究需要自己孤独地走完全程。
下一个路口,还会有某位同行的人,他正等着自己。
昨日收到了鲜于仲通从益州发来的书信,他告诉顾青,南诏之乱已平,功劳簿上位列第一的人是他。
顾青已有预感,他与石桥村的村民们同路的缘分也快到尽头了。
知道自己要走,临行前当然要做一些收尾工作。
首先将郝东来和石大兴请来石桥村,顾青这次非常大方地带他们走进了瓷窑内部,指着里面一个很深的洞,告诉两位掌柜,这是瓷器之所以能成为贡瓷的秘密,因为烧瓷用的是煤,燃烧的温度会比普通的柴和木炭要高很多,所以烧出的瓷器内胎又白又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