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座烽火台,工作量不算太大,赵矜令镇东都督府抽调军民抓紧筑起来。
每座烽火台驻扎一百名骑兵外加二十五名弩手,平时轮班负责巡哨与收割马草,一旦望见敌军入侵,立即点起烟火。一团烟火表示敌人大致在百人以下,两团烟火表示敌人大致在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三团烟火表示敌人有三百人以上、千人以下。
至于入侵敌人在千人以上规模的情况,一般不会在袭扰战中出现;如果出现,目标很大,远程探马应能发现,不至于要到警戒线才发现。
比如一个烽火台发现了百人之敌,点一团烟火;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见,不点火,只出动骑兵增援出事地点。那么,三百人合力,当可包围击败不足百人的入侵之敌,给敌人以教训。
又如一个烽火台发现了百人以上、三百人以下之敌,点两团烟火;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一”、“乙一”望见,各点一团烟火,同时派出自己的百骑增援出事地点;再相邻的两个烽火台“甲二”、“乙二”望见,判定是“甲一”、“乙一”出事,于是不点烟火,派出自己的百骑增援“甲一”、“乙一”,援军到了“甲一”、“乙一”之后弄明白了真正的出事地点,于是五个烽火台的五百骑集聚在出事地点,迎击不足三百骑的敌人。这也有胜算。
如果一个烽火台发现了三百以上、千人以下之敌,则皆点三团烟火;相邻的“甲一”、“乙一”点起两团烟火,派出援军;再相邻的“甲二”、“乙二”点起一团烟火,派出援军;再再相邻的“甲三”、“乙三”不点烟火,只出兵。赶到出事地点的我军总共有七百骑。敌兵少则三百,最多一千,我军即使胜算不是太多,也不会太少。
这样一来,敌人若想以小股部队越过警戒线偷袭我国后方,占些便宜……很抱歉了。不是不可以来,而是任君来,只是恐怕不会太舒服。
万一敌人真的是千人以上的大规模偷袭,而且我军远程探马竟然白白吃饭未能及时发现,直到警戒线这里才发现……那么,还有最后一招。这时点火不是一团团地分开烧,而是烧成一大片。相邻的烽火台发现了,也烧成一大片。一路这么烧下去,一直报告到苍岭关。那么,整个警戒线的人马都会出动,苍岭关的守军也会支援。
这样一整套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内地不受敌人侵扰。虽不如长城保险,可是要知道,整个一千二百里警戒线的工程量不及万里长城的千分之一,代价算是很便宜很便宜的了。
镇东警戒线沿着镇东河而上,连接乌拉尔山脉的支脉穆戈加鲁山;穆州城扼守山路要隘;穆戈加鲁山连接乌拉尔河上游。整个防御体系,很是圆满了。
警戒线所需要的一千名弩兵,由京营部队调拨,京营部队另行招兵补足。四千名骑兵,由契丹部族出。契丹部族自从得到国家的收容,一大半到旷州安置,一部分到苍州安置,保护家园亦算是他们的本分。赵矜与萧若璎说后,萧若璎并无意见,令萧观音奴、萧大悲奴率领四千骑兵、八千匹马,从此作为镇东警戒线常驻军。赵矜帮着再出四千匹马,给他们使用,又帮他们置办衣甲、武器。这真是你帮我、我帮你,友好亲密,和同为一家,都是为国家……善哉!
(待续第九十四回:同心驰骋大天地,异域纵横小结局)
第九十四回:同心驰骋大天地,异域纵横小结局(上)
镇东都督府的兵力定额原为一万七千,随着镇东警戒线的部署,将上升到二万二千。
镇南都督府的兵力原为一万一千,随着罗州、海州、汤州的开拓,职责更重,一方面将旷州的大部分兵力与杰州的一部分兵力移往新置各州,另一方面扩军七千,以满足防御需要,总兵力上升到一万八千。
镇西都督府兵力定额依旧是一万六千。
镇北都督府兵力定额依旧是一万二千。
四大都督府戍军总计六万八千。
京营部队亦将扩充。原有虎贲五千、缇骑三千、其余各营二万七千,现在调出两个营作为水师陆战队,又新编五个营,由解任来京的五位镇抚使葛里申、古卢腊牟、素迷独、谭胜、呼合珥各统一营,另外,解任缇骑都尉的阔阔甘亦新建一个女兵营。每营约三千人,六个营总计一万八千人。虎贲再扩充一千人,分为中尉营与卫尉营两个营。这样,京营部队共有虎贲中尉营、虎贲卫尉营、缇骑营、十三个普通营(其中两个女兵营),共计十六营,额定兵力四万八千。
按赵矜所知的现代军队编制法,“师”、“旅”、“团”、“营”、“连”、“排”、“班”层层管辖,三千人已经超过一个加强团的编制,差不多相当于旅了。不过,古代军队不必编得这么复杂,以适合炎汉当前的制度,每营一个主将(上将或偏将),几个裨将(各率千人左右),几十个校尉(各率百人左右),就可以了。
水师包括水兵营与陆战队。水兵营驾驶战船,负责水面战斗,每营二千人,相当于一支舰队。汉军目前有三支舰队,分驻海州、汤州、连城府,另有两支规模各五百人的小舰队,驻喀州和杰州。水兵共七千人。陆战队两个营,共六千人,整个水师合计一万三千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