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最后,唐军如此轻易就上当了。
进入了雪谷,主动权,便掌在吐蕃人的手里。
唯一可惜的是,未能在唐军主力到达前,先将他们那一千人吃掉。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也只是一闪念。
只要将此时谷口守住,使唐军不能出来,待来自乌海防线的大军赶到,唐军便插翅难飞。
这个计划,由论钦陵发起,由大相禄东赞配合。
由禄东赞的孙子,论钦陵的儿子,吐蕃最年青一辈的大将弓仁操盘。
到此时,方才显出峥嵘。
从苏大为率领的唐军翻跃大非川,论钦陵得到这条情报后,便在布局。
用草原各部吐谷浑人“投喂”给唐军。
并在其中掺沙子,暗中混入忠于吐蕃的部落。
得已完全掌握唐军的动态。
在安西和河西、吐谷浑、甘州、肃州等防线,持续对唐军保持威压,甚至数次尝试冲突,以分唐军之势。
在各防线大肆搜捕唐军渗透向吐谷浑的游骑,围点打援,以斥候对斥候。
以游骑对游骑。
在情报获取上,通过商队和细作,不断向唐军河西反向渗透,并以重利游说河西各国反叛大唐。
来瓦解唐军在西域的兵势。
同时令悉多于率军,在大非川以南蛰伏,随时准备做堵口收网。
实际上,在唐军纵横大非川以南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悉多于的兵马,一直在距离唐军两日的距离,悄然跟随。
先前悉多于也好,或者弓仁也罢,已经通过初战的试探,明白对唐军没有必胜的把握。
或许能拖垮这支唐军,但却无法将其聚歼,消灭。
论钦陵要的是彻底毁灭。
贯彻的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之策。
苏定方已经老了,身体也患重病。
若是这个时候,痛失爱徒,得知唐军在大非川以北,被吐蕃全歼的消息,他还撑得住吗?
会不会一命归西?
第四十四章 逆鳞
聚歼这支唐军精锐,毁掉苏大为,间接击垮苏定方。
若苏定方倒下,从名义上来说,大唐在西北的半壁便崩塌了。
唐军不败的神化将成为历史。
此后整个西域、河西,将在吐蕃人的掌握和引导下,掀起反唐的高峰。
历史上,吐蕃人兵势极盛时,也正是如此。
先倾吞吐谷浑,再诱使西域诸国和突厥人反叛大唐。
吐蕃人趁机收渔翁之利。
历史上安西四镇几度易手,都是吐蕃与大唐反复争夺的结果。
在这个位面上。
吐蕃人更加野心勃勃。
战略眼光也更精准。
并且吞并了天竺做后盾。
以天竺的钱粮资源,来发动源源不断的侵唐战争。
而此时的大唐,显然对这一点依然认识不足。
大唐朝廷,从天皇李治而下,并没有真正把吐蕃当做同等的对手。
李治怒的是在自己去泰山封禅前,吐蕃人吞并吐谷浑,丝毫不给自己面子。
派苏大为率援军先锋出发,封苏定方和苏大为,为逻些道大总管,逻些道前总管。
就是想着靠他们,一战定乾坤。
一战,就灭掉吐蕃人的首都,将大唐的旗帜,插于逻些城城头。
一次次胜利,早已让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不把这世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
唐军取胜,灭敌国,乃是当然之事。
也是必然之事。
丝毫没有考虑,吐蕃也是大国。
从地图上看,从吐谷浑到吐蕃,几乎占据了后世中国快一小半的版图。
这么广袤的国土,有多少人口?
有多少人杰,和谋臣猛将?
吐蕃作为高原上第一次集权帝国,带甲数十万。
控弦之士百万。
何况高原地区,海拔一下子上去四五千米,真不是寻常唐人能受得住的。
而这一切,全不在大唐朝廷的计算内。
一个逻些道总管,凭着安西大都护数万镇兵。
再加十余万援兵,以灭百济的兵力规模,便想一战灭吐蕃。
……
牦牛号角声,在达延山雪谷前不断吹响。
前方涌动的牦牛仿佛疯了一样,起伏如波浪,向着唐军步卒阵势不断冲击。
阿史那道真手下那只残血的唐骑,早已经被这群疯牛冲溃得不成样子。
零散的奔逃回步卒阵后。
更多的唐骑则是被牦牛卷入,被无数牛蹄踩踏成泥。
“顶住!都他娘的给我顶住!”
崔器手持半人高的牛皮大盾,顶在第一线的位置。
一边发出大吼,一边以眼角余光去看身边的情况。
汗水如浆,不断从他的额头、两鬓流淌下来。
全身早已湿透,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
然而内衬的衣衫,还有垫衬的软皮子,再加上一身数十斤重的铁甲,活像是个大蒸笼,将全身的热量束缚在里面,密不透风。
崔器知道此时自己的脸庞多半和熟虾差不多。
那种难受的滋味,实在非任何笔墨所能形容。
但这种难受,他已经全然顾不上了。
咚!
又是一声巨响,不知是什么东西撞中了大盾,令他的身子向后微微一晃,险些被撞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