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下)_庚新【完结】(46)

  并且心甘情愿,百死无悔。

  每个加入者,还要对着大唐都督苏大为的画像宣誓,此生对大唐奉献用命,绝不背叛。

  整个仪式那叫一个虔诚。

  没能加入的人,都还不高兴,急得跳脚。

  不让加入还不成。

  削尖了脑袋都想加入。

  除了这些积极份子,更多的则是俘虏。

  大量原本属于武士、贵族、外藩和倭王的私兵,在战斗中,成为唐军的俘虏,这部份人,与普通的农户不同,属于敌对力量。

  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改造的过程。

  这是一个的系统的工程,绝非一句话,就能简单的令这些人投诚的。

  而苏大为留下的方法,也十分管用。

  首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纠正这些倭人俘虏错误的观念。

  列数倭王及上层贵族,向天下共主,天可汗的唐军发动白江之战,是错误的,是不顾兵卒死活的。

  纯为私欲而让兵卒们去送死。

  光是这么宣传,很难让这些倭人俘虏从心里认可。

  这就涉及第二件事。

  将之前加入“不良人”作为骨干的倭人,将他们陪送成政治工作的干部,让他们去向那些倭人俘虏做思想工作。

  这些骨干里不少人原本就是地方的贵族武士。

  如新右三郎。

  有他们现身说法,再加上唐军搜集的一系列资料证据,终于令倭军俘虏改变了想法。

  他们本来也只是底层的士卒,打仗送死有份。

  真正的富贵,他们也享受不到多少。

  反而被上面的贵族欺凌的事,时有发生。

  这就涉及到第三件事,那便是“诉苦大会”。

  通过倭人骨干细心耐心的引导,通过诉苦大会上,从投靠的骨干到地方农户的声讨,到倭军俘虏中,有人主动站出来历数那些倭国旧贵族对下层的欺压,凌辱。

  这场变革,已经从星火燎原,化作熊熊烈火,一发而不可收拾。

  过去压在人心上的贵族大山,开始崩塌了。

  这是倭国从旧王室,到贵族,整个上层阶层,系统性的崩塌。

  做完这些还不算。

  之后还有许多配套的制度。

  比如倭人骨干下去,做政治教员。

  唐军将士下基层,与底层士卒同吃同住同训练,并不断强化加入唐军和不良人的好处,荣誉、愿景。

  实现军中有团,有不良人组织,有支队,有小组。

  保证唐军对基层绝对的领导。

  发展加入不良人积极份子。

  并且每训练几天后,加入对旧贵族的控诉,对地方贵族吸血的诉苦运动。

  此外,将俘虏的倭军,分批接受教育改造。

  发展积极分子留用。

  大多数轮换教育。

  其中死硬分子进行清洗。

  并对倭军中有才能的,破格提拔,不吝封赏。

  不断开展荣誉和唐军纪律教育。

  还有说历史,讲故事,大讲自古以来。

  最后是以战养战。

  在战斗中,将这些俘虏完成最后的淬火转化。

  经历唐军这一套手段下来,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消化吸收了大量的俘虏,并将之转化为立场坚定的唐军士卒。

  并且发展出一大批倭人不良人。

  还有更多等待加入的积极分子。

  这个结果,别说安文生、高大龙没见过。

  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最近几个月下来,之前投靠的两万倭人仆从,已经大半转化为唐军直属战兵,而且忠诚可靠。

  进攻本州岛,就是以这些人为主力。

  此外还有从筑紫俘虏的倭军近两万人,也已经改造了大半。

  按这个效率,唐军边打边改造,只怕年底打下倭国列岛后,安文生手里就会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唐卒”。

  确实是精锐。

  虽然不是真正的唐人。

  但精神和身份的认同,荣誉感和晋级制度的打造,“不良人”组织的入驻。

  使得这样一支军队,远比现在的大唐府兵,纪律更强,也更忠诚。

  苏大为看完这些,合上信后,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只说了一句:“这是伟人的力量啊……”

  他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想想今后这些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倭人士卒,扛着比身体还要长的竹枪,口里喊着守护大唐荣耀,共建大东亚乐土什么的,想想还挺带感的。

  倭人性子单纯啊,这些人虽然个人身体素质远不如唐人。

  但思想改造更加容易。

  苏大为想了想,大笔一挥,给安文生回了一封信。

  信里让安文生在安定了本州的形势后,抽调一万人的倭军来百济。

  如今百济的熊津都督府,虽然有一万府兵。

  但其中大半都是刘仁轨的麾下。

  接下来是要抽调入辽东战场征高句丽的。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大为手里可用之兵,可能也就三千余人。

  还要协助李勣在大同江一线,牵制高句丽人。

  牵制……

  手里没兵拿什么牵制,难不成用头去顶吗。

  唐军的援兵是不用指望了。

  李治陛下对于军队的福利待遇是越来越苛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