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不良人(下)_庚新【完结】(86)

  比如苏大为想谈一下府兵的赏格问题。

  在军中这么久,亲眼见到基层兵卒的情状,苏大为实在想不通,现在府兵制为什么会这样。

  若常此以往,只怕唐军无法保持住战力。

  苏大为并不想,亲眼见到那一天到来。

  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后勤问题,战马的问题,以及对战领之地的民生和维稳问题。

  作为前熊津都督,苏大为认为,这些事,是有必要与李治谈一谈的。

  还有一点,作为战功赫赫的大唐都督,初回长安就遇刺,这件事,李治昨夜也没有提及处理办法。

  显然这场君臣的谈话,并没有谈完。

  只是苏大为没想到会这么急,自己和武媚娘还没聊上几句,刚下朝的李治便追着召自己议事。

  “阿弥,既是陛下相召,你快去吧,待会正好与陛下,弘儿一起用膳。”

  “是。”

  ……

  大明宫,紫宸殿。

  苏大为在内侍的引路下,重回到内廷议事之所。

  还没走进去,便隐隐听到里面有人说话。

  心中立时有了猜测。

  待太监通传,李治令其入殿后。

  走进去,首先看到坐在上首位置的李治。

  在台阶下,隐隐按着方位,还置放着四张胡凳,坐了四人,另外在殿中一侧还站了一人。

  苏大为目光一扫,发现坐着的,是四位老者。

  看起来年纪不轻,而那唯一站着的,却是自己的熟人。

  大理寺主薄李思文。

  当初苏大为任不良帅查新罗使者被杀案时,与李思文有过交往。

  现在想来,英国公李勣之所以对自己另眼相待,说不定就有李思文在他面前提到过。

  李思文此人,外表冷峻,给人一种冰冷之感。

  他虽看着不近人情,但做事严谨,断案清醒,苏大为私底下也比较佩服。

  当初高大虎到大理寺当差,也是通过李思文的介绍。

  对了,以李勣那种老狐狸的性格,居然会教出这么“方正”的儿子,也算是一桩异事。

  心中想着这些,苏大为大步上前,先向李治行礼,然后微向李思文点头,打过招呼。

  看坐上的四位老者,定是朝中大臣。

  都是大佬级的人物,否则李治也不会赐座。

  苏大为自觉的向四位老臣拱手,微微鞠躬,然后站到李思文一侧,垂手而立。

  殿上四位老臣,再加李治、李思文的目光,此时都落在苏大为的身上。

  “苏大为,这四位皆为我的左膀右臂,你应该还是第一次见。”

  李治指了指左手边,那位看起来最年长的老者:“这位是尚书右仆射,许敬宗。”

  苏大为心中一动。

  许敬宗,他是闻名已久了,可是从未见过。

  这次算是见到了。

  许敬宗看起来身体富态,皓首白须,看起来神色慈祥,像是个富家翁一样。

  他的脸色红润,脸上皮肤依旧十分光润。

  一双微眯起来的细长双眼都似带着笑意。

  从外表来看,实在无法将他和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许敬宗联系在一起。

  他看起来完全是和善的,好似人畜无害。

  但苏大为心中却暗自警惕。

  越是这种人,往往城府越深,不可小视。

  当年追查倭人间谍案,查蛇头之死时,最后有些线就隐隐指向李敬宗。

  而且贺兰敏之的新宅,就在许敬宗的宅子旁边。

  总觉得其中有什么联系。

  苏大为心中虽然思绪电转,面上却依旧带着恭敬,向已经年逾七旬的许敬宗行礼道:“见过右仆射。”

  大唐承隋制,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分别为中书省掌决策,尚书省掌执行,下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

  此三部的首领大臣每部都有两人,所以这六部首领皆为宰相。

  许敬宗此时为尚书右仆射。

  也就是俗称的右相。

  同时,他还被加封光禄大夫衔,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

  荣宠至极。

  李治再向另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臣道:“这位是东台侍郎,郝处俊。”

  此人的名字在后世并不显赫。

  但苏大为却是心中一动,恭敬向郝处俊行礼:“见过东台侍郎。”

  东台侍郎,即门下侍郎。

  龙逆二年,也就是去岁,李治改门下省为东台。

  不过后来又改回去了。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郝处俊其人,苏大为并不陌生。

  之前李勣征高句丽时,在唐廷内,是由郝处俊来协调后勤事宜。

  那时郝处俊还是吏部侍郎。

  在不久前李勣平定高句丽,战报传回长安,郝处俊也因功被升为东台侍郎。

  苏大为暗自观察郝处俊。

  见此人面色坚毅,双目炯炯有神。

  虽然满头银丝,但依旧精神健旺,看似强硬刚直之人。

  与许敬宗恰似两个极端。

  李治继续介绍剩下两位大臣。

  “这位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

  这句话听在苏大为耳中,却像是一记响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