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品江山_三戒大师【完结】(260)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陈恪才会对当官兴致缺缺,要不是因为在大宋朝,做官就是特权的代名词,他连科举都不会考。他就打算做个闲官、享受生活,多找刺激,赶在靖康之前,把这一辈子醉生梦死的糊弄过去。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但发生在眼前的悲剧呢?管还是不管?对于一个见义勇为壮烈过的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在经过六塔河事件后,陈恪已经充分认识到高层的厚黑与无耻,所以他一点信心都没有。

  帮狄青翻牌,几乎是不可能的。

  ~~~~~~~~~~~~~~~~~~~~~~~~~~~~~~

  “我是猜的。”陈恪回答柳老头的问话道:“没有东府大臣的支持,不太可能动摇到西府大臣。”

  “果然厉害!”柳老头对陈恪生出些信心道:“我当你答应了?”

  “这件事,我可以尽全力出谋划策。”陈恪缓缓道:“但是,小妹的幸福,不能用来当赌注。”

  “可以……”柳濠也一字一顿道:“只要我看到你的努力,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

  ---------------------------分割------------------------------

  我认为,正常人来到这样一个朝代,都会有陈恪这样的想法。沈默那样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伟人,太少;陈恪这样,对未来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人过得更好的,才是绝大多数。

  当然,人的想法会变的,把你放在国家总理的位子上,你也会认真思考国家大计的,所以不要急……且让他精彩的活着吧。

  第160章 水漫开封

  嘉佑元年的大雨,从五月初下到六月初,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在排水设施瘫痪七天后,壮丽的汴京城,化为一片汪洋。

  为了疏通排水的河道,开封府尹包拯,请了圣旨,率领军队,将建在城外汴河、蔡河、五丈河下游河道上的私家园林全都拆除,这才避免了城中百姓遭受灭顶之灾。

  但开封府糟糕的地势决定了,在大雨停息、洪水退去之前,城中的涝灾便会一直持续。街道变成了河床、房屋变成了孤岛,车马被舟船取代,城中到处漂浮着无数的垃圾杂物、动物尸体、甚至也能看到溺毙的人尸……

  这座超级城市中的百万居民,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如果不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这就要求朝廷必须履行其行政职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救灾政策、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方能渡过难关。

  所幸宋朝的文官政府,在内政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充足的官员数量、极高的官员素质,强大的行政能力,以及两位有着非凡能力的宰相,更不用提,还有一位千古仁君了。

  这一切因素汇聚起来,都使宋朝的抗洪救灾,足以令上下两千年的任何朝代汗颜。

  首先是官家赵祯,水灾发生后,他便下旨罪己,并食素斋醮、夙夜祷于上帝,‘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祈求上天将灾难移到自己身上。并下旨停止宫中、官府一切娱乐活动,命所有人把精力放在救灾方面。

  同时,他接连颁布减赈救灾的诏令,向民众保证,朝廷会负责他们在洪灾时的生活,以及灾后的重建,极大的安抚了市民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听从朝廷的指挥。

  官家许下了善良的承诺,对于两位宰相率领的文官集团来说,却是艰巨的任务,一百五十万人的赈灾和重建啊,光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好在赵祯一直在满朝非议声中,坚持留用文彦博和富弼为相,此刻终于得到了回报。两人都是难得的治世能臣、赈灾经验丰富,富弼更是曾在青州,赈救过五十万灾民,此刻虽然任务艰巨,两人却能保持镇定、有条不紊的统筹好整个救灾工作。

  有道是未雨绸缪,其实救灾也是一样道理,你事先准备充分,遇到事情自然不会慌张。开国以来,宋朝便频发各种灾害,故而朝廷一直都非常重视仓储预防措施,广设各种常平仓、义仓、惠民仓、广惠仓……其中,常平仓主要负责赈粜,广惠仓补其不足,义仓负责赈贷与赈给、惠民仓主要负责济贫,四种仓库相互配合,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一个完整的救灾仓储体系。

  作为京师之地,自然更是各种备灾粮仓密布,足有一百三十座之多。文彦博上任以后,曾亲自视察了所有的救灾粮仓,查处了一批贪污义仓的蠹虫、并委派监察御史,将日常监督形成制度。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一百三十座粮仓,始终处于饱满状态,足够京城百姓食用两月之久,这是他和富弼最大的信心源泉。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文彦博将开封城所在在职和闲散官员数千人,具体分配到每一个街坊中,每一名官员,全程负责十户家庭的救济和安置。

  他要求所有官员,都必须熟悉自身所负责的人家,并将其年龄、性别、姓名登记造册,使下发物资、安置百姓有的放矢,也便于灾后评价官员的工作成果。

  同时,所有建在高处的宫观建筑、军营设施、乃至私人宅第,都被朝廷征用,以安置从低洼处转移来的百姓……甚至王公大臣的府邸,都被要求接纳一定数量的灾民。

  而宋朝的王公贵族们,此时也表现出极高的风度,他们不仅允许灾民在自家房舍居住,还负担起他们的衣食来。宋朝‘仁爱’的社会风气如此,如果拒绝的话,会被别人视为冷血自私,完全无法立足。当然,更多是出于这个时代,人们被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自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  三戒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