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那些饱读诗书的宋朝官员,也无法理解交子的意义和功用,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在严重缺少金属货币的四川,所采取的权宜之计罢了。所以朝廷严格限定交子只许在蜀中使用,其他地方仍旧使用金属货币。
一赐乐业人用了十几年时间,不断的联合四川商人、说服朝廷官员,也不过只在汴京设立了一个东都交子铺,再也没有任何进展,更遑论他们的全国交子梦了……
~~~~~~~~~~~~~~~~~~~~~~~~~~~~~~
尽管对于宋朝人来说,这三个梦想也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能提出来的宋朝人,就绝非凡品。更何况,陈恪已经考中解元……尽管考的是别头试,但中进士踏入官场也是板上钉钉的。
加之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李维也发现陈恪绝非池中之物,值得去冒险投资。所以他耐下心来,听取陈恪的计划,一个时辰之后,李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道:“我们再缔一份三层秘约如何?”
“三层密约?”陈恪说得口干舌燥,端起茶盏牛饮一杯道:“什么内容?”
“就是把协约分成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完成后,再执行第二部分;之后第二部分完成后,再执行最后的部分。”
“可以。”陈恪点点头,现在让他去做许诺的三件事,哪个都做不到。由简入难,亦他之所愿也。点头之后,陈恪突然明悟道:“原来我一来,就着了你们道!”
“呵呵……”李维讪讪笑道:“并未欺诈官人,我们拉比确实在做祷告。”
“恐怕无论我何时来,他都会在做祷告吧。”陈恪冷笑道。
“这……”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李维再否认就没意思了。
“算了,签约之前,为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各出手段也无可厚非。”陈恪一摆手道:“但是缔约之后,倘若你们再耍花样……”
“这个官人放心。”李维拍着胸脯道:“在神前缔结的约定,比我们的性命重要百倍!”
“把你们的拉比请出来吧!”陈恪点点头,还是要往前看的。尽管这个民族,存在很多劣根性,但守信是毋庸置疑的。
“好的。”李维点点头,起身推开门,命人把兰必请来。
第202章 蓝图
陈恪上辈子对犹太人的精明便多有体会,想不到一赐乐业人,也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们的后辈。
今天请他来这里,确实是李维的意思。有道是‘两个犹太人、三种意见’,兰必对宗教的虔诚,让他愿意为那些虚无的精神满足付出一切。但李维不行,他要兰必为全族人的未来考虑,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妥协——可以同陈恪缔约,但需要加入更多实际的东西。
兰必对于李维使圣洁的目标,带上了铜臭气,感到很不开心,他只给了李维半个时辰的时间,半个时辰后,便会出现与陈恪缔约。
谁知道就在这半个时辰里,李维竟争取到那么多……多得似乎连那些崇高的目标,都成为了附属品。更让兰必生气的是,那个他心中的‘弥赛亚’,看上去毫不俗气的陈三郎,本质上竟也是个商人,与李维越谈越投契、竟惺惺相惜,成了志同道合的一对。
兰必盘腿坐在椅子上,恨不得捂住耳朵,心中默默祈祷道:‘主啊,原谅这两个满身铜臭的家伙吧,听听他们都说些什么,简直太不堪入耳了……’
“知道大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只听陈恪问道。
“外患。”李维道。
“也对,外患会导致什么?”
“冗兵。”当年范仲淹提出来的理论,如今已经变为常识。
“冗兵,加上冗官、冗费,就是大宋最大的问题。”陈恪叹口气道:“一句话,大宋缺钱啊!不是一般的缺,是要了命的缺,这是未来数年中,国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然一旦有天灾战祸,国家财政立马崩溃。”
“是。”李维点头道。
“你看,这像不像四川当年,没发交子之前?”
“像。”李维点头,又摇头道:“不过不是一回事吧,四川那是因为朝廷禁止铜钱流入蜀中,乃人为因素导致的钱荒。”
“怎么不一样?”陈恪道:“大宋严重缺铜缺银,每年为了制造铜钱,需要从朝鲜、日本和交趾大量购买铜器。但怎么造也远远不足使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宋本身需要的铜钱太多,另一方面,铜钱外流太厉害。所以大宋始终处在通货紧缩的状态。”
“通货紧缩?”李维不懂了。
“就是市场上缺少货币,这样会严重阻碍商品流通,导致经济衰退。”陈恪道:“当时的蜀中,就是这种状况,交子的诞生,解决了货币的问题,商品流通起来,经济快速复苏,所以蜀中才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从民不聊生、路有饿殍,恢复为天府之国。”
“哦。”李维似懂非懂道:“你的意思是,如果全国范围引入交子,大宋会解决钱荒,迎来民富国强的局面?”
“这是货币的乘数效应。”陈恪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后世创办企业后恶补的,当然算不上什么精深,顶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避免露馅,当李维问他,什么是‘货币的乘数效应’时,陈恪只能故作高深的摇摇头,表示不便相告。
~~~~~~~~~~~~~~~~~~~~~~~~~~~~~~~
在原先那段历史中,交子变为全国的法币,是在蔡京为相时推行的。一直到南宋灭亡都在使用。那百多年间,国家连年大战,经济却空前繁荣,甚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小小纸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服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 三戒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