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汴京城的富户们,很是买账啊。”赵祯淡淡道。
“微臣估计,一百年来,汴京城一直在玩老花样。如今终于有了新鲜玩意儿,富户们乐意支持一下。”司马光回道:“再说,陈仲方向来阔气,据说出了一半……”
“这小子是虱子多了不咬,就不怕御史们弹劾他聚集百姓,居心叵测?”赵祯似笑非笑道。
司马光看看皇帝表情,知道他只是说笑,便轻声道:“他就是仗着官家仁厚,才敢肆意胡闹,听说他还要在十三行铺建什么‘智慧院’,实在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
“天要下去,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赵祯轻声感叹道:“年轻真好啊……”
~~~~~~~~~~~~~~~~~~~~~~~~~~~~~~~~~
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汴京城大大小小几百家球会,都组建了自己的球队,摩拳擦掌准备参赛。虽然都有些瞧不起,这种‘有失粗野’的比赛形式,但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没踢了几场,人们就发现,与宋式蹴鞠相比,这种唐式蹴鞠更加激烈、更有悬念、更能刺激人的热血。又以联赛的形式组织比赛,更加具有竞争性、完整性,也使球队和球星更深入人心,使观者更有代入感,伴着支持的球队品尝胜利的激动,失败的沮丧,回味以弱胜强的惊喜,一波三折的跌宕。
当然,球赛的火爆,跟赌博的热情分不开,因为牵扯到自身的输赢。那些强队很快便聚集了大量的拥趸,比赛时观者数千,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这还是因为没有专业球场,无法容纳更多观众的缘故。
也不是陈恪舍不得建球场,实在是球场的样子太像城堡,他不想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帽子。
但观者全情投入,呐喊加油、喝彩咒骂,人声鼎沸,丝毫不逊于后世的场面。
至于赛会的组织,竟不需要陈恪特别操心。宋朝人太会玩了,各种玩乐组织的多了,只消看看他提供的章程,便知道该怎么做了。基本没有他想象中的混乱甚至骚乱,也不知是宋朝人太顺从,还是太有素质……
不光比赛精彩刺激,赛后还有专门的‘采编’,用评书的形式,汇总当日赛况,评选最佳球队、最佳球员、最佳进球等,写成段子发表在《球报》上,次日一早就能印成报纸,送到京城各处。闲汉们念出来,给没条件观看的人解馋,哪怕昨日亲临现场者,也很享受通过这种方式回味。
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汴京城那些书社的老板,却被惊得目瞪口呆。要知道,哪怕用最熟练的工匠,印制这样一份几万字的出版物,也得用十几天的时间。这报纸却是当天写稿当天印刷,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卖了。
他们太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要是搞不清这一点,他们只怕要关张歇业了。
无论如何,在不断的良性促动下,汴京球会的联赛愈发惹人关注,甚至逼得别的比赛都没法进行,因为人们全都跑去看球赛了。城外集中比赛的几处场地,终日人山人海,竟比大相国寺还热闹。
商人们马上嗅到商机,在球场范围搭建起了茶酒铺子、饭馆子、伞铺子、球市子,生意自然出奇的火爆。据说入夏以后,各大球场每天卖酸梅汤的,比整个城内卖的都多……
一直到了五月底,七百多支球队终于分组厮杀完毕,决出了六十四强。
之后进入两个月的夏休期。待到八月时才重燃战火。
第509章 秋(上)
而皇家武学院春季所招的一千二百余名新生,则分成十二个菜鸟营,在军事教官的带领下,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夏训。
每天的科目安排是,队列训练、体能训练,然后又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再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对列和体能都是一日三练,每天不把人趴下,就绝不罢休。
新生里得有三分之一,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公子哥,这些家伙本以为,来武学院上学,只是为了获取功名,走个过场而已。但一入学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校长老师根本不是人,一进校门,便让他们背诵校规校训。
校训倒是好背,就八个字,‘忠诚、荣誉、纪律、牺牲。’校规却有林林总总十八条之多,每一条下面又有详细的细则,保准让你没有漏子钻。
然后院判大人告诉他们,在学校里,必须要遵守十八条校规,触之必罚,绝不留情。如果谁不愿意遵守,可以随时离校,绝不阻拦,但终生不许再踏入校门一步。
公子哥起先并不在意,在他们的认识中,规矩从来都是约束下等人的,对他们这种上等人来说,从来只是摆设。哪怕碰到一二个较真的二杆子,也总有办法从别处给他施压,甚至直接将其调离。
然而他们失算了,开学不到半个月,负责纪律的王公公,便已经处罚了四十多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王公富户家的子弟。
那厢间,李惟贤被王中正警告过后。也不敢帮着他们说话。何况他也觉着,这些公子哥实在是欠锤炼。让陈恪和王中正收拾收拾也好。
不少人受不了离校,但更多的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公子哥有公子哥的骄傲,他们见那些庶民都能坚持,觉着自己要是就这么走了,岂不显得比庶民还差劲?
起初是为了保持优越感,他们咬牙坚持着。接受陈恪的操练。后来高强度训练的时间一长,他们整日被榨干精力,一回到寝室便倒头大睡,睁开眼又要重复高强度训练。根本没有去思考的时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 三戒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