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在边塞地区的设置,不同于内郡。
边塞地区,为了更好的组织和调动军队,所以,边郡在郡这一级的政权,在郡尉之外,额外设置了两个都尉部。
一般分为东西,平时负责各自防区,战时则执行来郡太守、郡尉或者更高级长官的命令,遂行各种作战任务。
“三千步骑?”马原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也觉得应该足够了,便道:“这次吾调动兵马,乃是因为有线报得知,有盗匪潜入塞下,欲作乱塞下,据说其中还有着匈奴人指使的缘故……”
“为了保卫桑梓,护卫黎庶,本官故而调动大军,欲于塞下进行一次扫荡,清扫盗匪!”
虽然说,汉律规定,没有虎符,五十人以上的军队调动就属于谋反。
然而,对付盗匪,清剿盗匪,不在此列。
此外,还有着演练、操演和点校也不需要虎符。
当然,若是持节使者的话,也可以以节发兵。
但……
军官们听着,却都是很奇怪。
这郡尉什么时候,这么关心清剿盗匪的事情了?
平日里,郡尉不是和太守一样,都忙着在善无城里吃喝玩乐吗?
再说了……
很多人都知道,其实塞下很多盗匪,都与善无城里的豪强贵族官员有关。
一些盗匪甚至其实就是这些人养的走狗。
专门用来做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一次,郡尉怎么想起来打击盗匪了?
难道是有不开眼的抢了郡尉或者太守的商队?
内心想着这些事情,军官却都没有多问。
句注军,早非当年的句注军了。
他们中的很多人,更都是靠着拍马、送礼送妹子,才爬到这个位置上来的。
所以,无论是马原真的要打击盗匪了,还是想要假公济私,这些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执行命令。
这样,即使出了问题,也找不到他们头上。
他们只是执行者。
再说了,这雁门郡,早就是马郡尉与卫太守一手遮天的地方了。
谁敢得罪呢?
于是,众人立刻领命,道:“谨遵将令!”
“很好!”马原擦了擦额角的虚汗,道:“诸公听我号令,待军令一下,立刻发兵,封锁塞下各道,不可放过盗匪!统统格杀!”
“诺!”众将闻之,轰然应诺。
心里面却都在嘀咕了起来,到底是哪个倒霉蛋,得罪了马郡尉,居然劳动他如此大费周章!?
……
注:史记里有关平城之战后汉匈和亲的事情,其实是用了一种春秋笔法,简单的偷换了概念。
因为,汉匈和亲,事实上是在高帝十二年后进行的……虽然之前,娄敬去了一趟匈奴,大体谈妥了条约,但……汉匈两军却在长城打的相当精彩,特别是高帝十一年,刘邦再次御驾亲征,消灭了陈豨叛军集团,汉匈才终于握手言和。
自那以后,每一次和亲之前,都要大打一场。
汉太宗二十三年统治时期,汉匈大战了四次。
每一次都是重兵交锋,你来我往,总体而言,在战争中汉军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在战术上获得了优势,只是,战略上却处于劣势。
所以,才有了汉太宗后元二年的那次著名的汉匈条约。
条约内容,在史记匈奴列传里有,主要内容就是汉、匈以长城为界,互相承认对方的霸主地位,匈奴人承认汉天子为冠带之王,汉天子承认匈奴单于为引弓之民的共主,互不干涉彼此内政,引渡各自逃亡罪犯、官员和贵族。
简单的说,就是g2。
可惜,老上单于一死,军臣就掀桌子不干,非要捣乱……
这直接埋下了武帝北伐的引子!
第0869章 十面埋伏(2)
参合口的地势,非常险要。
特别是出了山峡后,前面就只有一个陡峭而崎岖的山坡可以前行。
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站在山坡上,张越向下俯视。
滚滚河水,从南而过,溅起的浪花,拍打在河岸边,激起无数卢苇在水中荡漾开来。
“这里就是参合坡了吧……”张越在心里想着:“姑苏慕容的亡国之所……”
仔细审视着地理,张越发现,此地确实是一个很适合弱者逆袭的地方。
长陵川河自南而走,山峡遮蔽了去路,而山坡之下,却是一片起伏绵延的波状山陵地形。
数不清的小山包,在视线中此起彼伏。
远处的参合城废墟,就在长陵川河的南岸,控扼着南下的交通。
想要从草原前往雁北,这里就是必经之地。
不然,就只能绕道云中,走河朔通道。
不过……
云中郡和雁门郡,从地图上看,好像是连在一起的,物理距离非常接近的地区。
但是……
在地理上,云中郡包括河套在内,与雁门郡、代郡、上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质地貌。
云中与河朔是冲击平原。
而且,不是一个连在一起的平原,是被黄河与其支流,割裂成一块块大小平原,由数不清的河湾、平原、山峡构成。
雁门则不同。
特别是雁门北部,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波状地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