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的商铺遍布京城内外。
光城南的那一座油库,他就能召集起上千的青壮。
他还需要带兵来吗?
九千岁,你可以相信他,陛下可以相信他,甚至我也可以相信他,但相信他也不能让他来,因为他有能力谋朝篡位。
这就足够了!”
孙承宗说道。
他说的并不夸张,杨家在京城有庞大的产业,毕竟王妃家就在京城外,从张家湾开始,沿着萧太后河一直到外城,甚至内城,整个一条杨家的商业链,从京城运出陕北来的石油,从新城运来粮食。杨家一年就得向京城输送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米,萧太后河的水路和岸边的陆路,无数杨家雇工在负责运输,更别说还有其他货物了。
杨信是如何在南京翻盘的?
不就是武装起了在南京的那些雇工和庄户吗?
他在京城能够武装起的人,恐怕也不会比南京少,他真的不需要带兵,他在北方就有千军万马,话说杨家在南苑还有一个马场呢,从草原上购买的马匹牛羊都暂时集中在那里等待南下。
至于武器……
谁知道他家那一座座仓库里,有哪些已经偷偷堆积了无数火枪大炮?
“何至于此呢?”
九千岁哀叹着。
他这时候也明白孙承宗说的对。
杨信是不是忠心并不重要,就是真的忠臣,到如此实力,又处在一个如此的位置上,那也不能再当忠臣对待了,更何况九千岁其实也隐然觉得,自己这个便宜侄子未必真就是个忠臣。再说就算是个忠臣,那也不是一个很听话的忠臣,但他是忠心耿耿的,他是真正忠于天启的,那么在这种时候的确就像孙承宗所说的了,不能让天启的江山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杨信的确不能放过来。
就算他没有异心,也不能把这样一个有可能对天启皇位构成威胁的人放进京城。
忠臣,忠臣也不是没有黄袍加身的可能。
感情?
父子兄弟都不能相信的事情,相信感情也未免太蠢了。
“可他非要进京又该如何?”
他说道。
“那时候你还说他是忠臣吗?”
孙承宗冷笑道。
第621章 大王,陛下是被人下毒所害
的确,杨信如果非要进京,甚至采取武力行动,那么也就可以确认他想谋朝篡位了……
至少是想学曹操。
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说到底杨信目前实力还能维持现状不是因为他没能力篡位,而是他和天启的关系特殊。
自始至终两人就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他就算真想篡位也不好从天启手中,他夺别人的位是没什么心理上的障碍,但他夺天启的真得有点让人不齿了,至少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上他这样做还是不地道的。
得国不正这一点很重要。
杨信这个人看似恶贯满盈,但实际上在民间名声极好。
杨家真就像大善人一样。
但如果天启此时突然病死,那么他就不用担心名声了,他完全可以打着保护天启留下的孤儿寡妇旗号,进京控制朝政学曹操。
他的确不篡位。
可天启的儿子现在才三岁啊!
就算亲政也得十几年后,这十几年时间他足够完成所有布局,甚至连民心也彻底收买,而且老百姓也把天启忘的差不多了,卢象升这些忠于天启的军方大佬也解决,那时候只要让天启的俩儿子病死就行了。天启没有继承人了,镇南王肯定不会再把他弟弟弄来当皇帝,甚至以他的手段,顺便让信王病死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后这一脉继承人没有了,他再随随便便演几场劝进的大戏,最后这天下也就落入他手中。
说到底这样的例子太多。
而他这样的权臣,尤其还是已经名正言顺掌握地盘的权臣,如果不谋朝篡位,其实也不会有好下场。
他的确没人敢惹。
可他总归有死的时候,那时候就该抄家灭门了。
同样他的手下也清楚这一点。
一旦有那一天,朝廷清算杨家时候肯定漏不了他们,就算那时候他们不在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得照样被拉清单,除非杨信谋朝篡位,那样他们也就成了开国元勋,所以就算杨信不想谋朝篡位,这些人也一样会想方设法推着他。
说到底黄袍加身时候谁也做不到把这东西推开。
但九千岁是忠心的。
尽管后世历史上把他描绘得仿佛十恶不赦一样,但文臣在他们那些抹黑的记录中,也不经意地记下了天启死后他的表现……
双目尽肿。
俩眼都哭肿了。
他自始至终就是以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奴自居。
至于九千岁什么的不值一提,虽然现代人看这个称呼好像很夸张一样,好像叫九千岁就是嚣张跋扈把皇帝当傀儡了,但实际上明朝太监叫千岁很平常,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万历时候利玛窦记载的很清楚,他见南京守备太监时候,就被要求称呼对方千岁,而南京守备太监在内官体系里只是个中等角色,只不过是司礼监外差,甚至地位还不如一个秉笔太监,司礼监排名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秉笔太监,然后才轮到几个外差。
南京,凤阳,天寿山,承天四守备太监,孝陵宫监,正阳等门提督太监,太和山镇守太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木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