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重兵一线排开。
几乎堵死野猪皮西出的所有可能。
最有可能的北线全是精锐,曹文诏,赵率教,加金台吉三角组合,背靠后面蒙古各部和辽河水运,完全可以说固若金汤,中路也是精锐,奉集堡这个最重要前沿要塞是罗一贯防守,光红夷大炮一堆,只有野猪皮几乎不太可能进攻的南路差一些。
但南路从来不是辽东防御的重点。
要说这个布置没什么问题。
可是……
“想来是大意了吧,毕竟高经略也很难想到建奴会从南路出击。”
严一魁小心翼翼地说。
他是做过辽东都司的,对辽东的情况非常清楚,但他们现在能知道的也就野猪皮攻陷海州,其他更具体的一概不知,这种情况下也不好做别的评价。
野猪皮西出五条路线,北上进广顺关目标开铁,中路进抚顺关目标沈阳,或者进鸦鹘关目标辽阳,南路沿着朝鲜贡道北上过连山关目标同样辽阳。但还有一条就是军事上几乎不会选,但实际上甲午战争时候支撑日军攻陷辽阳的路线,从岫岩或者现在的秀岩城,经析木城攻海州。很显然野猪皮玩了一把偷渡阴平,从这条路线突袭海州,他攻陷秀岩城和海州的急报接连到的,野猪皮进攻速度可以说极快了。
这个老家伙终究还是惦记辽东。
他也知道朝鲜穷,没什么油水,支撑不起他的大业。
但这不是高第丢海州的理由,他现在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虽然不能说军饷充足但至少发下去的是充足的。
九千岁不欠他们军饷。
但结果明军不但没有延续熊廷弼时候的良好势头,反而在短短一年里迅速倒退了。
“杨寰,把码头上所有银子全装上飞燕号,再把咱们抄家的和那些保释金全装上!”
杨都督朝外面喊道。
“玛的,这文官主持军事就没有个好的!”
紧接着他说道。
第356章 这大明,迟早要完
杨都督还是得赶紧去救火。
很显然征服李珲之后,野猪皮也多多少少有些膨胀了,坐拥十万大军的他重新惦记起了辽东。
这也很正常。
毕竟贫穷的朝鲜油水有限,尤其是他得到的还是朝鲜最穷部分,虽然可以逼着李珲贡献粮食,但问题是这时候朝鲜粮食主产地在李倧手中,北方多数地方更是十室九空。
想种地都没人啊。
而他那里这几年也遭灾。
小冰河期已经真正降临,前年冬天连江浙都下大雪,大前年甚至连广州都下过雪,而东北作为本身就严寒的地方,怎么可能不受影响,虽然本身就冷所以感觉不明显,但无论农作物还是草木,全都在悄然发生改变。热量不足粮食产量就在不断下降,比往年更冷的冬天让更多牲畜病死,干旱已经越来越严重,草原上的草比往年更稀疏,森林里各种坚果也在减少,饿死的动物也在不断增加……
大自然对气候的反应比人类更敏锐。
而大自然的反应立刻就会让人类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饥荒就这样悄然降临。
整个关外到处都是饥荒。
但大明控制区有足够的输血,每年六百万两投入辽东战场,无数的粮食运往辽东战场,气候变化对那里的影响,直接被强大的后方补血抵消。
剩下的叶赫部有银矿。
今年到目前为止,陈于阶已经提炼出价值超过三十万两的金银,辽东米价的确最高达到五两,但粟价还在三两,杨信从天津运过去的鱼罐头和地瓜粉皮粉条之类也不贵,而且陈于阶在开原一带已经开始大量种高粱,这种抗旱的粮食作物非常适合目前的气候。
有银子买就是了。
金台吉不但可以用采购的粮食补充叶赫部食物的不足,甚至还能用它支援内喀尔喀各部。
后者有他的支援,有天启发的工资和杨信的贸易,同样也在饥荒中维持着相对正常的生活,尤其是杨信还给他们发贷款,这是杨都督出于友谊,为了帮助蒙古兄弟渡过饥荒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内喀尔喀系统的蒙古各部可以从他的守诚钱庄贷款买粮。
什么附加条件?
没有附加条件,杨都督怎么可能是那种落井下石的人。
不但没有附加条件,而且杨都督还派人去他们那里探矿,看看是不是和金台吉那里一样能找到银矿。
不过暂时还没找到。
倒是那些采矿的为了不增加蒙古兄弟的负担,也开始在他们的牧区垦荒种植大豆高粱,炒花这些人的牧区就是现代辽河西岸的农业区,这些地方本来三百年后就是遍地大豆高粱。哪怕气候寒冷点,这些探矿队垦荒种田也一样能获得足够的收获,毕竟那些牧区畜力廉价,租用牧民的牛就行。
至于垦荒……
不对,是探矿队的成员则是在关内招募的贫民。
尤其是杨都督指定从陕北招募,就这样大明式的闯关东悄然拉开了序幕。
辽西也比陕北强。
辽西只是冷,不过也比陕北冷不出多少。
但辽西比陕北更湿润啊。
总之陕北那个地方是杨都督心腹大患,除了搞石油贸易同时增加粮食的输血之外,还得尽量把人往外迁移,毕竟接下来那里的大旱是毁灭性,完全超出人力能解决的范围,就冲历史上的记载,估计给他们一家发一台柴油抽水机都不管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木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