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城市里的工业生产早就恢复。
实际上这时候哪怕是那些士绅,也承认杨都督救了无数灾民。
至于徐州那边,他这段时间总共以雇佣方式,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转移出了整整五万灾民,这些灾民目前主要安置在马鞍山的铁矿区,沿江已经增加到十几个的罐头厂,还有凤阳一带的屯垦区。
不过后者不是垦荒,而是利用当地到处都是的石灰石烧水泥,然后那些垦荒的荡寇军用这些水泥修水库……
凤阳一带当然要修水库。
大型的修不了,但那种灌溉几千上万亩的小水库还是能修的。
那一带现代那些水库,绝大多数都是五十年代修的,丝毫没有钢筋混凝土之类高端材料,就是土石坝,不过一些重要位置还是得用水泥的,再说修五十米以上的大坝的确太危险,修二三十米的大坝还是没问题。
只不过这样工程需要组织力。
而凤阳屯垦区的民兵就不缺这个组织力。
接下来杨信还要在那一带不停地修,就像现代一样,让那一带遍地水库。
说到底这个终究还是能有些用处。
而且他不用担心地方士绅问题。
话说凤阳那地方之前就跟无人区一样,洪武年间靠着朱元璋的特殊照顾,凤阳府耕地面积曾经一度高达四十万顷,不过那时候是用小弓丈量,比这时候要小一些,当然,也有人说这个数字不对,应该是把四万写成了四十万,至于朱元璋又不用阿拉伯数字,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就不需要深究了。
然而……
现在还有六万顷。
整个凤阳府耕地面积六万顷。
这个总面积相当于半个现代安徽省,而且百分之八十是平原的庞然大物,超级巨府,总共耕地面积六百万亩,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
大明的官员们总是这样令人惊叹。
所以在这片荒芜程度堪比西北戈壁滩的广袤土地上,杨信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屯垦区,然后修建小水库,以应对接下来的旱灾,也不只旱灾,这一带几乎没有哪年不灾,不过今年倒是难得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总之他从淮北实际上多数也属于凤阳府的灾区,总共迁移出来五万男女老幼,而后者对离开自己的家园毫无眷恋。
毕竟这是跟着杨都督。
话说凤阳屯垦区的那些杨家庄户是什么日子,他们这些人早就看见了,如今杨都督雇佣自己,那肯定也会过上这样日子,既然如此当然赶紧跟着。
而这五万灾民的南迁也极大缓解了官府的赈灾压力。
总之到目前为止,无论江南还是淮北,都已经撑过了今年这场大灾。
至于明年……
明年再说明年吧,明年轮到北方了,明年是河北大旱外加山东蝗灾,整个大明朝正在稳步迈入天灾模式。
既然天启急召,杨信也就没必要再耽搁了。
至于这里的罐头厂……
这里特殊只是因为这里生产的是铁罐罐头,正好前段时间无论苏钢还是建铁的生产作坊都暴涨,但紧接着双方停战,军火订单又大幅下降,那些冶铁作坊都欲哭无泪呢,杨都督开始大量采购铁皮了。无论他的要求多么严格,这些冶铁作坊都能做出来,尤其是芜湖那些苏钢作坊,他们目前就是生熟合炼,高炉生铁的铁水直接进熟铁炉,然后冶炼成优质的熟铁。
他们能够源源不断为杨信提供熟铁薄板。
就是成本高而已。
然后杨信再自己进行镀锡,剩下就是工匠制罐,但后者是完全手工,所以最终一个铁罐远比里面的罐头要贵得多。
不过要想作为战略储备,也只能使用这种东西。
成本放到一边。
毕竟它再贵也无非就是不到一钱银子而已,一斤建铁也不过一分多银子,而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就能做好几十个这样的铁罐,而这里的海鱼更加廉价,作为中国最主要渔场,那拖网渔船一出完全就是鱼山一样。剩下需要不小成本的就是燃料,这个烧煤炭,至于香料之类对于自己就跑南洋航线的杨都督来说更不值一提。
杨信第二天就从舟山启程,不过他是乘坐水师的快船,而且中途转向朝鲜走了一趟。
野猪皮没有进攻罗州。
他只是派出一支前锋试探了一下,但紧接着撞上杨信的陆战队,被后者的长矛阵和火枪十轮回转射给打死五百多,随后孙传庭进攻赫图阿拉,野猪皮匆忙返回汉城准备回去救援。而他留下来了阿敏镇守全州,但因为剃发易服导致这一带朝鲜人反抗激烈,所以阿敏也没再继续南下,不过作为阿敏部将的阿济格率领五千八旗满洲,一万八旗朝鲜,一万绿旗军向东到达釜山。
然后他强迫釜山一带朝鲜人剃发易服,虽然遭到一些反抗,但建奴的镇压同样也很有效。
最终野猪皮事实上控制了朝鲜。
就连李珲都被控制在汉城,完全变成了他的傀儡。
同样也剃发易服。
所以现在的大金国朝鲜王已经顶着鼠尾巴,据说在他的王宫以泪洗面了。
而李倧目前仅仅剩下大致上现代全罗南道这一小块地盘,不过因为大量不愿意剃发易服的朝鲜人都涌到这里,他这片地盘的抵抗意志很顽强,再加上戚金部和陆战队,至少今年已经没什么危险了。至于杨都督因为一些事情暂时不能带兵过来这种事情,李倧也无可奈何,反而为了表现忠诚,还抠抠缩缩拿出一盒子珠宝献给皇帝陛下救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木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