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地?
大明自己境内的大片土地还没光复呢,跑去两万里抢地那不是扯淡嘛!
为了称霸世界?
大明皇帝陛下中二病发作,大明老百姓可没中二病发作!
但救援同胞……
这个勉勉强强倒是还可以,好歹也是亲戚,虽然这个亲戚太远了,远到上百辈以前了,但至少也是亲戚,穷亲戚都混成那样了,拉一把也不为过,反正顺便也能做做生意,等实实在在的贸易展开,有巨额利润可图自然去的人就会多了。只不过这样的话以后剥头皮就没法玩了,没法玩就没法玩吧,大不了鼓励印第安人去剥白人头皮,话说如果大明在后面驱赶怂恿武装着,让印第安人去向东收复失地驱逐白鬼,应该也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反正这些印第安人也不可能成功的。
让他们向东,大明移民在后面搞开发,顺便以殷人东渡的传说来同化印第安人,教他们重新学会母国语言,重新学会母国礼仪,对了,可以把孔家和教化司那些士子们送过去,让他们担负起教化印第安人的重任,反正他们在澳大利亚也是浪费,就那几十万土著干脆都杀光好了。
杨丰现在急于殖民美洲,主要就是为了抢在白人前面,但真要说他想移民过去多少人这是不太现实的,至少目前大明人口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不了多少人,所以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至少五十年内那里不会有太多华人。欧洲向北美殖民,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也才不过仅仅发展到了百十万人口,他们那还是被穷逼着有足够压力,而大明这种状态五十年能发展到一百万恐怕就已经是极限了,所以驱虎吞狼让印第安人和白人厮杀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他们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而战争结果无非就是印第安人被白人杀光,或者白人被印第安人杀光,而无论哪一个结果对于华人都是最好不过了。
当然,他们要是一块儿死光就更好了。
第230章 圣战
第一批赴美洲船队的返回,在大明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虽然皇帝陛下以少有的高规格来为这些勇士洗尘,而且封带队的杨淮为伯爵,所有参加这次航行的每人赏一千龙元,死了的赏给其家人两千,另外所有货物直接赏赐给他们瓜分,但和金州船队回来时候甲板上那座金山相比,他们带回的檀香木明显缺乏刺激性。
大明百姓都很现实。
带不回有足够诱惑力的东西,那么就算皇帝陛下力挺也没什么卵用,更何况一个来回就死了快三分之一人,这个比例也未免太恐怖了点。
至于殷人东渡的传奇……
那个倒是在报纸上热炒了一番,毕竟这种传说很适合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也仅限于此了,难道谁还会真为了这种两万里外的亲戚做些什么?和这种纯属花边新闻的事情相比,大明百姓还是更关心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大明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大桥竣工什么的。这座实际上只有两百丈长的钢桁架桥,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堪称工业奇迹了,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正式建成,在施工过程中甚至动用了潜水员。
“终于看到这一幕了!”
杨丰站在桥头感慨地说道。
在他面前一辆大型蒸汽机车拖着后面十个装满货物的铁皮车厢,正鸣着汽笛隆隆驶过。
随着滦河大桥建成,京山铁路秦皇岛至唐山段完成合拢,而就在同一天,北京至天津段也完成合拢,而北京至居庸关段早就已经建成,这样整个京山铁路也就只剩下天津到唐山段了,这一段需要跨越的河道太多,同样需要建的桥梁也太多,所以至少还得俩月。当然这点时间就不值一提了,今年冬天北京留守府统辖的各军所需物资,再也不用从秦皇岛登岸,然后用四轮马车一点点往北京运了,隆隆开进的火车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制约北方明军战斗力的最大障碍也已经彻底解决。
“陛下,是否向关外发起进攻?”
北京留守高淮激动地问道。
“关外?那俩现在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杨丰问道。
“胤褆手下俄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据说岭北的俄国人绝大多数都跑到他那里,不但帮他打仗,而且给他造军火,另外有传闻说胤褆学那石敬瑭认了俄国皇帝当干爹。”
高淮说道。
“胤褆是个好同志啊!”
杨丰欣慰地说。
的确,胤褆是个好同志啊,他把岭北的俄国人全收拢过来,以后只要一战就能全部解决,然后明军直接去接收那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就行了,这时候彼得实际顾不上东方,在远东也没有多少俄国人,几万人顶天了,不用多了,胤褆手下有两万俄军就得把这片土地上基本清扫干净,这是什么行为,这完全是舍己为人的行为,这样的人不是好同志什么人是好同志?
“胤禛手下鬼佬也不少,除了这些年教会组织的,之前在长崎的荷兰人也去了不少,估计也得不下一万,而且在沈阳附近发现了一座大铁矿和一座大煤矿,也在自己炼铁炼钢,至于他手下的军队总兵力已经扩充到了四万,全都是按照欧洲标准训练,就连很多军官都是鬼佬。”
高淮说道。
“胤禛也是好同志啊!”
杨丰说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木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