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问这个作甚?”朱高煦皱眉道。
杜千蕊摇头道:“臣妾也不知。当时臣妾便说了后宫不能干政,杜二郎是我弟弟、我却不便问他公务。贵妃似乎有点不高兴呢。”
朱高煦好言道:“你别多心,贵妃不是个小气的人。”
杜千蕊微笑着点了点头。
朱高煦坐在桌案前,看着面前的酒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他揣度着妙锦的心思,她可能纠结的事、或许与景清有关;比如景清决意刺杀朱棣,究竟有没有别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圣上知道吗?”杜千蕊的声音道。
朱高煦回过神,转头看着她说道:“朕知道。不过朕不会主动告诉妙锦,而等她自己来问朕。”
杜千蕊的美目流转,想了想,面有恍然之色。她轻轻扶住朱高煦的胳膊柔声道:“圣上真好。”
朱高煦的意思:如果自己主动对妙锦说,那么就证明自己从哪里听说了此事……杜千蕊便可能与妙锦相互猜忌。
他感受着胳膊上传来的十分柔软、又有弹性的温暖触觉,好言道:“千蕊对朕也很真心,朕哪能不替你作想?”
不管怎样,杜千蕊多年对朱高煦都是一心一意的;朱高煦宁愿相信、她今晚提到此事是出于忠心,而不是甚么争宠、对妙锦有不好的心意。有些事,又何必执着于真相?
于是杜千蕊更加亲近朱高煦了,她的声音简直如水一样轻软,如兰的温暖气息吹在朱高煦的耳朵上:“臣妾今夜好生服侍圣上,圣上要做甚么,臣妾都……”
朱高煦低头看着她娇羞的红红的脸蛋,感受着她柔软的身体在自己身上贴近挪动、表现出来的热情,朱高煦也是心动了。
挂在上面的宫灯、放在墙边灯架上的油灯,让宽敞的寝宫笼罩在暖色调的气氛其中。那温柔的情愫、婉转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明艳雪白的颜色,都让夜色变得激动人心,丰富而美好。
朱高煦很满意大明宫廷的生活,或许人最经久不衰的欲望,无非食色二样罢了。
第六百五十三章 定心丸
最近在金川门内外,每天都有大量军队北行,车仗人马的队伍一直延伸到龙江港。
将士们带着大量的武钢车,这种笨重的车辆、中原王朝从汉代就开始使用了;但而今明军若只在国内作战,不会用这种拖累行军速度的军械。
只有北击蒙古,将士们才会携带这种车辆!明军不仅用武钢车运输辎重,而且为了在无所屏障的荒漠草原上、便于利用武钢车来立营,防备游牧骑兵的突袭。
朝廷预计秋季进入鞑靼人的活动区域,但在初夏的调动、京师便人尽皆知了。实在没办法保密,集结二三十万大军本身就是一件庞大的事……
朱高煦并未亲自率领京营官兵行军,他还要等大概近两个月才出发。
他这几天都在武英殿忙着召见大臣,对朝廷决策中枢进行改革。君臣经常提到的词是:贴黄、典宝处、内阁。
在朱高煦离朝、御驾亲征的期间,朝廷诸事需要决策,须得一个临时决策机制。
永乐朝时,朱棣有时候也不处理奏章,太子朱高炽负责这件事;但本朝朱高煦的嫡长子瞻壑才几岁大,显然无法承担此事,只能依靠大臣。
大概机制是以“典宝处”、“内阁”为主的决策程序。
朝廷奏章几乎都是走通政司,通政司将奏章收集好之后,先送到内阁。内阁设在皇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以正殿、东西两侧的凝道殿和焕章殿为办公区域。
而原来翰林院的内阁,已经被裁撤了。
人员九人,由六部、大理寺、守御司、翰林院九个衙门,其堂官(长官)各一人进宫当值议政。
九人先对当天的所有奏章进行“贴黄”。宋朝的大臣写了奏章意犹未尽,常在后面贴黄纸写上补充条款;但此时朱高煦把宋朝的旧事搬出来,却不是为了补充,而是为了归纳概括每本奏章的内容……以便诸臣能更直观地明白,究竟都有一些甚么事。
接着大伙儿挑出有异议的重要奏章,内阁诸官员、便对这些奏章的处理方案进行表决。赞成人数最多的方案,将被初步采用。
处理好的奏章,继续往北送到武英殿的后院敬思殿“典宝处”。典宝处六人,管宝玺的是司礼监太监王贵,其他五人都是临时差遣,计有韦达、丘福、何福、裴友贞、吕震。
内典宝处不能提出新的决策主张,但具有一票否决权。只要他们六人之中、有一人对方略有异议,这件事便会被扣住、暂停执行。
否定方略的人,必须写出详细理由;然后这份奏章将快马向北递送,径直交到皇帝行宫,由皇帝裁决。所以典宝处也不能随意地否决决策。
且马上就必须作出反应的紧急事宜,典宝处不能否决。是否紧急,先由内阁说了算;若典宝处有异议,则典宝处六人主张,只要有三个人认为紧急,就当作紧急之事权宜处置。
所有决策的奏章,“贴黄”的内容梗概和处理方略,都要记录在卷宗上。每个月送到行宫,由皇帝查阅……
整个“典宝处”、“内阁”大致设置之后,大臣们几乎都明白:内阁的职权已经完全变了!
以前的内阁,不过是给皇帝查漏补缺、顾问的机构;但现在,内阁已经变成了王朝的决策机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