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出船舱,站在栏杆旁边观望,看到甲板上的将士们就像过节一般,有的人载歌载舞,有的人在比赛摔跤。又有围观的、起哄的将士,都在甲板上叫嚷。大明开国初期,军中收降了很多蒙古人,数十年后将士成员主要变成了汉人,但一些蒙古习俗也在军中保留下来,喜欢摔跤的将士不少。
人们训练、准备了很长的日子,刚出航时都很高兴,并没有朝廷官员担心的士气低落。但这是一趟旷日持久的征途,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不一样了。
果不出所料,几天之后气氛便渐渐冷却下来……
这时船队已陆续离开了大江,进入了海域。无数船只首先进行编队,并把在大江上密集的队形散开,让两船之间距离在一千五百尺以上(避免突然情况撞船)。
连续的晴天,风小浪低,天空清澈。旗手、鼓手的信号都很清晰,空中弥漫着远近节奏不同的鼓声。一些修长的小帆船在队列中穿梭,适时传达军令。
整个舰队逐渐形成类似雁形阵的编队,但刘鸣无法观察全局;因为舰队占据的区域太广了,非肉眼可以看清。不过他听说正使王景弘、主将陈瑄的座舰,都在大队的中央,以便于向两翼及时通报中军意图。
夕阳西下之时,鼓声渐渐停歇。海天之间似乎宁静下来了,只能听见均匀而从容的浪声、以及风声。
刘鸣在二楼官厅外面、观望着宝船上的光景,恍若想起了正月十五以后的气象、一切欢乐都随之消停下来了。甲板上下依旧人来人往,水手们和官兵都在有序地做着自己的事。
不过情形依旧很乐观,人们的脸上有一种淡定与适然,一切顺利。
今日时辰已不早,刘鸣打算明早才去四楼上的指挥舱观摩。他回到了房间里,看一眼木案上的文房四宝,只觉得心绪浮躁,也没心思写文章。
于是他重新起身,到墙上把包裹里的古筝取了出来。
刘鸣儿时的家境并不算富裕,从小只读了四书五经等科举的书籍,音律是有功名之后才学的,所以手指不是很灵活、技艺比较差。然而带上古筝,在旅途中自娱自乐、并不需要太高超的技艺。
他先调试了一下琴弦,接着便选了他练习过的琵琶曲子《夕阳箫鼓》,以古筝弹奏。
优雅的琴声沿着古色古香的窗棂传了出去,波光粼粼的海面、与水上的船影,在曲子中仿若充满了诗情画意。
恍惚之中,刘鸣好似正身处秦淮河畔,而远处的船楼、正是繁花锦绣的大明都城中的亭台楼阁。狂野的海洋,也被赋予了华夏文明的意境情愫。
一曲罢,刘鸣干脆背着手面对木窗,在海风吟唱了起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但见天边的绚烂云彩,点缀在海天间,景色极尽壮美。
第八百七十四章 神力之眼
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大多时候刘鸣觉得、船根本没有动弹,仿佛只是静静地停止在无边的水上。大概是因为,周围几乎没有明显的参照物,附近的船只也保持着几乎相同的速度,观望起来更像静止的。
唯有留意甲板上空的鼓胀风帆、或是仔细观察下方的海水,人们才能感觉到舰船正在向前航行。
这都是外行人的感官;其实船上的将士还能估算出航速,哪怕宝船看起来好像没动。
刘鸣也大概了解到一些,法子便是从船上放出一枚浮标,让浮标从船尾不断拖拽出长绳;然后利用沙漏测时,便能算出一段时间里、航行拖拽出的绳子长度。
目前船队的航速也有测量,大约保持在每个时辰、十一万尺的速度。不过编队走的方向,并非直线。
宝船的风帆全部升起之后,仍旧会比别的船要慢。所以刘鸣能看到,每过一段时间,将士和水手们就会操纵长橹,增加宝船的速度、以便保持与周围船只的距离。
大宝船的长橹位于两舷与尾部,水手操纵之时,长橹尾端如同螺旋桨一样活动,比用一般的木浆划船快多了。这些结构,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经验中发明的机关。
而且指挥楼上还有测量船距的工具,通过一部机关观测附近船只的尾楼高度、能大概估算出距离。然后用大明皇帝朱高煦创立的法子,通过测量方位角度和某一方向的船距,便能够更准确地验算距离。
刘鸣这一个多月以来,经历了几番感受的变化。
初时的惊叹与新奇,早已不复存在,每天看着几乎从不改变的景象,难免厌倦了。后来他又经历了百无聊赖的煎熬,甚至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产生幻觉,比平日里胡思乱想得更多。然而日子一久,船上补给充足、顺利如常,刘鸣渐渐地又开始习惯了,重新恢复了平静与淡然……
六月底,天气有些变化,入夜之前刘鸣回到卧房时、明显感觉船体起伏比较大。不过船上的将领叫他不用担心;加上许多日子以来的经验,刘鸣对宝船的坚固稳当很有信心。他便放心地就寝了。
何况按照军中的通报,舰队近日的方位在广东福建之间;大伙儿仍在大明国境之内,这也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安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