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几岁的年轻武将抱拳道:“禀大帅,黄背河数十里内未发现舟桥,船也少见;此时瞿能应该只有两处渡河的地方。
一处在北面十里地,南岳乡附近有座‘文昌桥’;另一处在文昌桥以南大概五里地,有一处浅水可涉水,不过东岸几乎都是陡坡山林。咱们已事先派了人去把守了!”
张辅又问道:“派了多少守军?你叫甚么名字?”
年轻后生道:“末将襄城伯李隆,左翼军副将。回大帅话,每一处守军有两个百户队……”
张辅回答得很快,不等李隆的话音落地,马上下令道:“调你的本部人马去增援,一处至少再增兵一个千总队!”
他说罢,向北面张望了一阵,指着最北边放在辎重车上的几门洪武大炮,说道:“传令,那些炮归襄城伯李隆统率了,弄到黄背河渡口去!李隆,你叫炮卒装散子,放在渡口两侧;叛军攻到河中间,便用大炮向侧前方的河心位置轰击。”
李隆拜道:“末将即刻出发!”
张辅看了他一眼,语速很快地说道:“我认识令尊,老襄城伯是一员良将。”
李隆正色点了一下头,拍马而去。
张辅用力揉着太阳穴,尽力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醒,拼命地思索着此时的紧迫局面。
他已判断此地的汉王叛军、乃其主力人马。哪怕此刻还不能完全确定消息,他也不可能迷迷糊糊地允许十万大军、去打一场不知胜算几何的战役;当此之时,脱离战场保存兵力,才是明智之举!
这些军队,可都是张辅准备建立宏伟奇功的本钱……
此时此刻,柳升部九万、以及中军四万余众,第一批约十三四万人的援军、大概能在两天左右靠近此地。
张辅很快将此役的方略决定下来:保持军队阵型撤退,全力拖延两天左右;等到第一批援军到达,逆势就能扭转!
而薛禄的右翼军以及谭忠、陈懋等军,近二十万人也将于三四天内靠拢。如果拖延到那个时候,此役还没结束;张辅便决定直接进行决战,他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兵力优势太明显了!
这时张辅回顾左右道:“今早本帅从北面赶来,发现黄背河东岸,有连绵二三十里地大山林;那片山林正在北边约十里地。咱们得立刻把大军移至山林东面,避免四面受敌!”
他马上派人写军令,传令各部大军:后军为前锋、前锋为后卫,调头向北移师十里。
张辅带着中军武将文官们、以及他的亲兵离开了。他们前去已经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大军各部位置,准备实地协调大军撤退的秩序。
……寻常情况下,步兵若不被袭扰、保持队列较快地行军,行走十里地只需要半个时辰。而此时官军人马太多、地形复杂,走十里地赶到北面大山林、可能需要的时间不止半个时辰。
张辅再次派人去传达中军军令,辎重营扔掉帐篷、大部分粮食以及车辆。反正两三天就能与主力会合,此时左翼军没必要再带着没用的辎重粮草。
当此之时,官军的第一步战术已经决定:利用前锋骑兵和渡口守军,阻击迟滞西、南两路叛军至少一个时辰;大军主力则趁机向北移师十里,占据有利防御位置。
第五百一十四章 小小的河
位于官军何福部南面的汉王军,总兵力十三万多,统帅是盛庸;前锋骑兵大将是平安。
之前授予兵权时,朱高煦说盛庸与平安很有默契、二人交情也好。平安却道,他和盛庸交情不好、没话说!
盛庸军,加上北路赶到的瞿能军,汉王军已在此地聚集了几乎所有主力!
而此时在东南面的朱高煦部,麾下人马主要是吴高的八万降军,加上七八千骑兵;汉王在东线各地经常露面,还见了一些地方名人和士绅,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那边。
投降的吴高军人马甚众,降兵人数、仅次于四川全省的卫所兵。且吴高军投降后,整顿的时间很短;其军中也不像四川军将士一样、很多人是熟识汉王和瞿能的旧部。
汉王为了整顿吴高降军的战斗力和可靠度,并没有急着调降兵到前线来大战。那八万人最近只在东线装腔作势,作为佯动的兵力存在……
昨天旁晚,瞿能军才及时赶到指定位置。
而昨晚南边的盛庸军在连夜架设舟桥;今天凌晨天还没亮,盛庸部大军便开始渡资水。舟桥数量不够,十几万人到现在还没完全渡过江!
本来盛庸打算,把战事推后一阵子;但没多久前,他见到了陈大锤。
于是按照约定好的三炮为号,盛庸立刻下令在西面放炮,知会瞿能一起发动进攻。汉王军主力两路二十万人,逐渐开始了对何福军的围攻!
……南岳乡市集附近,文昌桥的两头响声大作。东岸官军的盏口铳等火器震天响,西岸的汉王军瞿能部、则只有弓箭的弦声,“噼里啪啦”直响。
(瞿能军从贵州过来,沿途上有好几段路非常难走,因此随军没有携带任何重武器,以减少辎重;饶是如此,军中连粮草也很紧缺。)
双方以火器弓弩一阵对射之后,汉王军瞿能部的人马,便率先调兵开始进攻了。汉王军步卒冒着火器箭矢冲到桥面上,一面拆除敌军的拒马枪和荆棘,一面与守军拼杀。石桥上喊声越来越大。
正当这个时候,北边的一股汉王军将士正抬着几只小木船,偃旗息鼓地靠近了河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