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犹豫了一会儿,便换了一种更加隐晦的说辞:“如今天下形势,有点严重啊。”
袁珙的脸立刻黑了,极度焦虑的神情、突然便出现了他的脸上。
徐辉祖看在眼里,情知袁珙的处境……一旦叛军入城掌握朝政,袁珙肯定是完了!当年汉王是从皇宫里逃走的,似乎遭受过算计,汉王将来对那几个进宫的大臣、应该很难善了。
……袁珙离开魏国公府时,酉时已过,他便不再回皇城衙署,径直回家去了。
次日一早,宫中宦官出承天门、告知外廷大臣,今日皇爷不朝。于是大臣们一大早上便去了翰林院聚集早议、离承天门最近的衙署之一。
袁珙先提出了一个新规矩。
有鉴于圣上多日不上朝,朝事决策困难;今后,但凡有久绝不下的大事,便由圣上指定理政的各部、各寺、以及内阁官员共同商议,采用主张人数最多的办法决策。
早议的大臣们都纷纷赞同,因为拖延的事确实太多了。这个法子好与不好,至少几乎所有事能有个了断!
接着袁珙马上便提出,先决定宁远侯何福的事。“宁远侯以疑犯之身关在家中,拖延越久、宁远侯越会被世人认定其勾结叛王!若宁远侯是冤枉的,如此对待勋贵便太不公道了!”
众大臣一阵议论,袁珙很快便提出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主张:“宁远侯被弹劾之事,没有确凿凭据。宜先放了,待有真凭实据时再交三法司会审。”
这件事几天前就有争论,此时当然又谈不拢了,书房里吵吵嚷嚷了一阵。
兵部尚书茹瑺主张:“只要英国公张辅还是‘平汉大将军’,朝廷应该继续看管着何福。等到英国公被召回朝之后,再议何福之事。”
袁珙问道:“诸位主张将英国公从湖广召回?”
好一会儿也没有人表态,这时郭资才道:“‘平汉大将军’是圣上赐封的名号;英国公又是皇亲国戚、贵妃与三皇子皆圣上家里人,召回英国公,也得圣上下旨罢?”
袁珙道:“先决宁远侯之事,然后我找司礼监太监海公公,让海公公禀奏圣上、下旨处置此大事!”
众官以为然,接着便纷纷表态支持两种主张;袁珙与茹瑺的不同办法。
在场的大多数人,对这件事都有一种看法:放不放何福,只是各人觉得何福有没有勾结叛王的问题……更多的人认为湖广大战之前,何福没有勾结叛王;因为张辅与徐辉祖那几个人的争斗,大臣们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事明显是内斗的原因,何福被逮、无非没斗赢张辅而已!而正如郭资所言,英国公是皇亲国戚、与圣上是亲戚,根本不用担心英国公会背叛圣上;兵部尚书茹瑺的主张,也不过是不信任英国公。
于是结果很明显了,支持袁珙主张的人更多。朝臣便立刻决策:无罪释放宁远侯何福!
当天下午,宁远侯府的锦衣卫都撤了。
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仗义
张辅决定投降了!
朱高煦听到这个消息,径直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握拳扬到了空中,有点失态地挥拳兴奋道:“好!”他浓眉大眼的一张脸上,因激动而泛着喝了酒一样的红色。
“伐罪之役”到了现在,汉王军的胜算已经非常大了。但若率大军沿南路(南昌杭州京师)进军,一路上确实难以遇到强烈抵抗,可是得耗费至少半年多的时间!这也是相当不利的一个选择。
正如盛庸所言,夜长梦多!时间越久,湖广会战取得的极大震撼效果、山崩地裂的形势,或许便会渐渐趋于缓和;大势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概率也会增大。
因此南路进军,绝非上善之策!
而张辅的归降,则给了朱高煦招降的水师的机会。此事亦可看作“湖广会战”的余震,是扩大战果的成效之一。
躬身站在书房里的北司信使,悄悄抬头看了朱高煦一眼,继续说道:“小的在敌军中军行辕里,被关押许多天;整日提心吊胆,也不知密室之外发生了甚么。
直到一天旁晚,敌军大将张辅忽然出现在小的面前,给了小的一封信,还反复叮嘱小的:事关重大。然后就有一个披坚执锐的武将带着小的,坐马车出去了。
俺们到东门时,城门刚好快关闭。俺们便急匆匆地出了长沙城,弃车骑马往南走,找了个地方躲起来;等到半夜,那武将弄来一艘小船,叫小的用桨划船渡过湘江之后,尽快将信送到衡州城……”
朱高煦激动了一会儿,一边听信使的叙述,一边再次拿起张辅用印签押的亲笔信、重新细读了一遍。
张辅提出,让汉王军大军尽快抵达长沙城,然后他率军开门投降,献出长沙城以及官军余部;并以此为条件,望汉王信守承诺,认可此事是将功补过之举。
朱高煦已从激烈的情绪波动中、渐渐平静,他拿着密信在屋子里踱着步子。心道:甚么许诺、将功补过完全不是问题,那些都是以后的事!但一定要张辅把水师弄过来!
这时书房里的信使又小心翼翼地说道:“张辅还说、还说,小的如果能顺利带回密信,王爷一定有重赏,叮嘱小的务必不能出差错!”
朱高煦转头看了他一眼,哪能不懂这些底层军士的那点心思?朱高煦便问道:“你叫甚么名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