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一阵出神,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
靖难刚刚成功之时,邱福曾多次劝汉王争取太子的位置。“靖难之役”中本来高煦就出力最大,讨要皇储的位置没甚么不对!邱福还说过,靖难的老弟兄都想着高煦能做太子!
但是高煦当时的表现畏畏缩缩,还说甚么长兄是嫡长子、太子正该长兄,大家应该和和睦睦,不能让长兄难以自处;那时高煦是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邱福非常之不悦。
不料先帝驾崩之后,高煦直接起兵、席卷天下,哪里还想过他大哥怎么自处?他大哥已经称帝了,这时高煦起兵反对,就是一副你死我活的做法;比起当年只争太子,狠心多了……
现如今邱福回过头去一想,渐渐醒悟,似乎高煦在永乐朝一直示弱隐忍的做法、才是对的。
要不是高煦从来一副无心皇位的态度,他能领兵去打安南国吗?又怎能在云南培植党羽势力?说不定会被安排在一个无险可守、能被朝廷监视到的地方就藩;真到了该起兵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想起兵了,没有实力怎么起兵?
邱福琢磨着:如果高煦当初去争太子位,一旦不成功,极可能发生刚才推测的事!因为先帝既然选中了皇储,便不可能给朝廷种下动乱的隐患!为了大局,只能牺牲高煦了。
当年高煦还不到二十岁啊!
“老夫这辈子没服过几个人,高煦算一个。”邱福喃喃说道。
邱福看了一眼躬身在旁的孙子,低声告诫道:“孙儿记住俺的话。将来不管发生甚么事,你一定要站在汉王那边,绝对错不了!将来还有比‘两万人从云南打下大明江山’更不可能的事吗?”
孙子拜道:“孙儿谨记祖父教诲!”
……北镇抚司下设的其中一座诏狱,位于洪武门内。
翰林侍读高贤宁走出他上值衙署、从后门出去;然后绕道洪武门,便能看见诏狱的大门了。
高贤宁手里抱着一叠卷宗,走这儿路过。他正好看见了大理寺卿等一行人,从千步廊那边、正往洪武门方向走来。而此时是上值办公的时间。
今天高贤宁觉得很奇怪,他发现了几次:薛岩和锦衣卫指挥使谭清在一起,行色匆匆。
但是圣上并未召见别的大臣,只有薛岩等人频繁活动……而且他们每次急匆匆走的方向,不是进皇宫、就是去诏狱!
于是今日下午,高贤宁发现薛岩等人从皇宫出来,他便假装从洪武门内路过、想确定薛岩等究竟要去哪。没一会儿,高贤宁微微转头一看,果然见到大理寺卿薛岩、走进诏狱大门去了!
高贤宁脚下没停,一路继续往北走。他绕到千步廊上,然后走翰林院的正门又回到衙署。
外面还在下雪,高贤宁走进大堂,便拍打着身上的雪花。
坐在公座上正握笔书写的内阁首辅、左春坊大学士、翰林编修胡广看了高贤宁一眼,说道:“旁边烧着炭,高侍读烤烤。”
“多谢胡编修。”高贤宁作揖道。
他便默默地走到火盆边,伸出手烤火。胡广又抬头看了一眼,继续写东西。
大堂上没几个人,最近翰林院的事越来越少了,政务多半只是派人去御门写写圣旨。
洪熙朝以来,朝廷一直在调兵打仗,皇帝没有下旨修史修书;最近这些天、圣上又开始理政,部堂寺卿不再到翰林院来议事。翰林院很快便清闲下来。
高贤宁还在琢磨大理寺卿薛岩、究竟在忙活甚么?
大明朝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形成律法上的三权制衡;大理寺不负责一般的案件。眼下大理寺卿过问的事,必定是重大案件、极可能是涉及皇室勋贵的钦案!
就在这时,胡广身边的书吏向两个官员先前行礼,拿着案牍出去了。
大堂上片刻之间只剩两个人,高贤宁趁着这个时间,便转头看了一眼大堂外面冷得簌簌发抖的锦衣卫“坐班”;他接着便不动声色地说道:“最近两天,下官总看见薛寺卿进出皇宫和诏狱,不会出甚么事了罢?”
胡广听到这里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我还听人说,见到薛寺卿去了郭府哩。”
“武定侯的府邸?”高贤宁道。
胡广点了点头。
高贤宁道:“郭铭不是在诏狱?”
胡广意味深长地说道:“是啊……”
就在这时,先前那个送卷宗出去的书吏,又回来了。高贤宁也不再说那事儿,他站直了身体、走到了屋子中间,作揖道:“下官先回书房了。”
胡广抱拳回礼。
高贤宁埋着头一副出神的样子,沿着衙署里的走廊、慢慢走回他的书房。
他又寻思了很久,回忆以前在朝中听到的各种消息和传言,这时不禁有了一个大胆假设:薛岩是在查先帝驾崩之事?
而且郭铭的长女也极可能牵涉其中!因为郭妃生了皇子、以前在东宫的地位仅次于张氏;然而在今上登基之后,郭妃不仅没能册封皇妃,连人在哪里都很久没听说了,就像消失了一样。如此奇怪的事,当然会引人猜测。
刚才又听内阁首辅胡广透露,薛岩去过几次郭府;更让高贤宁相信自己的想法!
高贤宁想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猜测,但是眼下他找不到门路、在锦衣卫已经没有可靠的人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