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事情,都落到了黄观手里。
几乎一夜之间,百官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甚至比小时候还要凄惨。每天忙着政务,忙着学习,有些人干脆搬到了衙门值房。
如果去查这段时间官吏的家庭情况,普遍没有新生儿出现,如果有了,可以考虑一下,隔壁姓不姓王!
除掉前两把刀,第三把刀就是大理寺了。
得到了朱棣的旨意,大理寺从上到下,全都忙碌起来,清查积年的旧案,针对官员和家眷亲朋的案子,严厉追究,绝不手软。
在三把刀中间,最招人恨的就是大理寺。柳淳的锦衣卫管得很宽,不光是官员而已。至于黄观,他的教育培养虽然很烦人,但不得不说,的确能帮助官员提升素质,让他们适应职务需要,以免闹出笑话。
所以说黄观的存在,对百官还是另一种保护。
轮到大理寺,那就是大刀狂砍了。
翻身的小吏憋了一肚子怨气,同时又急于证明自己,更要命的是这帮人伺候了无数的官员,对这帮大人的德行都太了解了,只要让他们盯上,绝对没有好下场。
李至刚、黄福、郭资,这三位昔日的大员,被一起扳倒。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至刚,这家伙抖小机灵,没想到不但没有保住性命,还被朱棣下了奸佞小人的评语。
虽然朱棣让孙桓和柳淳按规矩办事,可有了天子的评语,李至刚的下场还能好吗?
经过彻查,孙桓找到了证据,当初王琎曾经给李至刚送礼,靠着李至刚帮忙,他才进入了吏部。
这个案子揪出来,李至刚可就万劫不复了。
算起来,王琎的案子,其实是整个一系列整顿的开始。
他在吏部放水,才让许多兵油子进入了衙门,充当小吏。后来查到了王琎头上,他更是在金殿刺杀天子,这事情后来牵连到了孔家,朱棣一怒之下,将孔家悉数发配到了东番岛。
不过话说回来,王琎一个小官,如何能肆意胡来?背后岂能无人!
这不,总算抓到了证据,李至刚收了王琎的三千两黄金……至于王琎如何弄到三千两黄金这么大的数额,一时无法查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支持王琎的人,就是那些反对均田的人。
事到如今,李至刚已经是逃无可逃。
朱棣大笔一挥,将李至刚剥皮楦草……这家伙当年就两面三刀,不择手段,现在终于轮到他头上了。
这次的剥皮是活剥!
刽子手先卸了他的下巴,然后用飞快的刀子,割开后背的皮肤,由于仅仅是扯掉了皮肤,并没有伤损到重要的器官,因此人不会很快死去,一团鲜红的肉,挣扎抽搐,痛苦哀嚎……
黄福和郭资都吓坏了,他们生怕自己也落得跟李至刚一样的下场。
好在朱棣审查了案子之后。认定两人没有死罪,但是却要求他们将赃款上缴……其中郭资担任过户部尚书,缴纳三十万两,黄福也有十八万两。
朱棣还是讲规矩的,拿钱买命,朕不会杀你们,可朕也不会放过你们,朱棣将两家悉数流放到了东番岛,都去种甘蔗吧!
其中的臣子,朱棣也没有客气,不是发配东番,就是发配安南……整个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官员下台。
有人是才能不堪用,被赶回了家里,有人是犯了案子,丢官罢职,发配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科道言官。
一向以正人君子,浊世清流自诩的他们,在这一次的整顿之中,也损失惊人,足有五十多位御史和给事中落马。
而且黄观还把科道当成了整顿的重点,因为他发现科道官员常识水平之差,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翰林院书呆子多一些倒是正常,可言官监察六部十三省,什么都不懂,这就不行了。一个素质很差的言官,根本无力指出政务得失,他们只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做文章……去看看言官的弹劾奏疏,多数都是气势恢宏,排比华丽,扑面而来……可是当你仔细读完,几乎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
都是什么擅权误国,阴制言路、窃据主上威福之类,模棱两可的欲加之罪。这些空话不但柳淳讨厌,黄观也是厌恶透了。
因此他对言官的考察是最严格的。
各种账目,有没有贪污的情况,各地的工程,有没有偷工减料的,任用官员,有没有私相授受的,采买物资,有没有营私舞弊的,朝政安排,有没有失误的……所有这一切归结起来,只有四个字:言之有物!
而要想言之有物,就要肚子里有货。
没办法,官员只能被逼着,拼命充实自己。
在京城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官员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累得像条狗,赚得蚊子腿……还有人说,老朱家其实才是最刻薄的东家,简直不把臣子当人看。
“朕有这么过分吗?”
朱棣拿着东厂的奏报,对柳淳道:“你说是不是有人故意编排君父?应不应该把他们给揪出来,严惩不贷?”
朱棣眯缝着眼睛,凶光闪闪,这是又要杀人了。
不过柳淳很清楚,真正的原因是东番岛又缺人了。
不久之前,李景隆送来了奏报,说是今年东番岛风调雨顺,如果不出意外,甘蔗会丰收……等到七八月份之后,就会有蔗糖产出,为了能确保一切顺利,希望朝廷想办法,给东番岛提供壮劳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