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淳很清楚,朝廷绝对是滞后的,甚至是严重滞后。
没有办法,他只能把得意门徒分派到了地方。
他们之中很多人从知县做起,十年的功夫,有人成为了布政使,按察使,也有人成为了上等府的知府。
还有不少巡抚。
诸如刘政,他现在就是应天的户部尚书,分管江南财政。
而汤怀则是挂着尚书衔,负责长江以南的铁路建设。
柳淳的这些门徒,都是实力派,权柄大的吓人。
所以说,这个江山名义是老朱家的,可实际上,却操纵在柳淳的手里,哪怕他没有这个心思,事实上就是如此。
“别的也不说了,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你们彻彻底底落实朝廷政令,要各地接受纸币,哪怕是村镇集市,普通百姓,也能放弃对金银的偏好,彻彻底底接受纸币!”
刘政点头,“师相放心,这一点弟子们早就想过了,落实朝廷的信用货币,解除对金银的依赖,其实是把朝廷的发展和纸币挂在了一起。”
“这个天下创造了多少财富,就能发行多少货币,而不用受制于金银产量……这是一大进步。唯一的关键就是朝廷如果滥发货币,就会造成严重的通膨,伤损购买力,这个平衡必须把握好……”
他沉稳地说着,大家伙频频点头。
汤怀却不爱听了,“行了,师父比咱们看得都清楚,你有什么好点子就赶快说,别扯些没用的!”
刘政老脸微红,他也是习惯使然,因为这些日子,不知道跟多少人解释了,所以今天又冒出来了,他连忙咳嗽两声,而后道:“师相,弟子是想建议,朝廷能不能提供保值储蓄!”
“保值储蓄?”
刘政道:“就是以粮食作为本位,确保老百姓在这场金融动荡里面,不会损失购买力!”
柳淳微微含笑,十分欣慰。
“很好,看起来为师真的没什么可以教你们的了。只要稳住民间,让老百姓接受了纸币,这一场战,我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柳淳果断下令,而这帮门人弟子也纷纷告辞,按照师父的吩咐,下去部署。
金融改革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牟取暴利的好机会。
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去执行,就会落一个打虎不成,反被虎噬的下场。
很幸运,柳淳手上就有这样的力量。
各地全都动了起来,地方官吏组织人手深入村镇,张贴告示,进行宣讲……明确告诉所有百姓,谁还敢用金银交易,或者拒绝纸币,都要上报衙门,可以得到重奖。而且朝廷进行金融改革,也和大家没有关系,可以完全放心。
朝廷始终会照顾大多数百姓,这么多年了,哪一次的改革不是如此?大家伙一定要相信朝廷,相信陛下和太师……
这些年积累的威望,在这一刻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货币金融这个东西,说的复杂了,多少本书都讲不清楚。说的简单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只要民间接受了,大多数百姓承认了,就算是白纸一张,也堪比金银!
这个结果就是代表纸币的交易圈子,越来越大。
诸如钱多闻等商人,他们的感觉最真实。
拿掉了金银之后,他们照样采购原料,照样出售货物,照样纳税,照样给工人发钱……整个过程,全然没有影响……你要是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废除金银之后,还增加了商人们的发展前景。
最根本的一点,朝廷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持实业发展。
原本不能开工的工程立刻行动了,别的不说,光是江南的铁路,就一口气开了五条之多。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代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而且这些都代表着固定资产,有了这些固定资产打底儿,朝廷就可以发行更多的货币,而不用担心通货膨胀的问题。
可以说,早在多年前,柳淳就提到用债券推动国家建设,直到今天,在这个危机关头,真正彻底铺开了,再也没有任何阻拦。
至于效果,自然是不用说的。
柳淳的连续出击,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或者说,从一开始,三义会就不是柳淳的目标,他只是借三义会之手,来完成最重要的国内改革。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或许只有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才能堪堪比拟。
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帝的视角,至于这些变法代表什么,还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有结论。
不过就在当下,一些人也完成了使命,可以彻底结束了。
马和率领着五艘船只,押解着纪纲,返回了应天。
“纪纲,没想到你竟然愿意束手就擒,真是有点出乎预料。”
纪纲瘫在地上,身上所有的力气只够抬起头,冲着马和苦笑。
“马公公,没什么好奇怪的。我是可以死,可是一想到,半点名声都没有留下,就死得不明不白。后来人们推究这些事情,也是一头雾水,我就不甘心!”
“咳咳……”纪纲喘了几口气,好不容易道:“人生世上,总要留点名声,就算是坏名声也好!马公公,你不会遗憾吗?”
马和咧嘴笑了,他实在是不理解纪纲的脑回路,只能说这家伙是个疯子!
“不就是名声吗?你知道吗?咱家这几年到处探索航路,寻找新的陆地和岛屿。咱家建了不少村镇,甚至还有城市,村子就叫三宝垄,城市叫和州,哪怕几百年之后,咱家的名字依旧会留在史册里……纪纲,你说这个办法好不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