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默默听着,只是给老朱倒了一杯茶,双手递过去。
“皇祖父,喝茶。”
老朱接过来,笑眯眯的喝了一口,然后轻轻放下,又从旁边拿过来一份奏疏,递给了朱允炆。
从头到尾,朱元璋的动作轻柔,声音温和。
跟朱标他还会疾言厉色,甚至破口大骂,可面对孙儿,他怎么也严厉不起来。
在老朱的眼里,朱允炆瘦瘦弱弱,肩膀淡薄,这么点的年纪,让他扛起大明江山,实在是太困难了。
自己这把老骨头,必须要撑住,当然了,还要尽量传授给他治国的办法,让他成熟起来。
“你瞧瞧,这是黄河赈灾的方略,下面奏报,黄河决口,请求朝廷拨付粮食赈灾,另外呢,地方官吏,又筹措了一批粮食,你觉得可还妥当?”
朱允炆快速浏览,看完之后,欣然点头。“孙儿觉得非常妥当,地方官吏不但筹措粮食,还给了衣服,药物,当真是爱民如子,应该升官才是。”
老朱轻笑,没有说什么。
这时候老太监进来了,“皇爷,柳大人送变法的方略来了。”
“是这小子来了!”
朱元璋笑道:“让他进来。”
朱允炆下意识站起,向柳淳问好,柳淳慌忙抢在前面,“臣见过殿下。”
朱允炆瞧了瞧柳淳手里的厚厚一摞文稿,惊道:“先生辛苦了,怎么准备这么多?”
柳淳道:“变法牵连方方面面,一点想不到,都会出乱子,臣也仅仅是未雨绸缪罢了。”
老朱探手,柳淳急忙递了上去,朱元璋看着柳淳所写,然后斜了眼床边的奏疏,“你瞧瞧吧!”
柳淳拿过来,仔细翻看,等看完之后,柳淳的脸就沉了下来,十分凝重。
老朱注意到了,“怎么?你觉得不妥?”
柳淳道:“陛下,臣以为献此方略的官吏,当杀!”
朱允炆正在旁边伺候,听到这话,下意识手抖,差点把茶壶掉了。
老朱哼了一声,“他说当杀就当杀啊?总要听听理由吧!”
朱允炆忙道:“先生才智高绝,必定有道理,是孙儿无知,请皇祖父责罚!”说完,他低下了头。
老朱敲着床板,责备道:“你啊,还是太老实了,你现在是太孙,不是普通的皇孙!你要学你爹的仁厚,可不能学成了懦弱!”
朱允炆忙点头称是。
朱元璋抬头看向柳淳,“你小子也别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说道理吧!”
柳淳不知道他们祖孙已经谈过了,早知道就委婉一些了。
“陛下请看,奏疏上面说向当地大户借粮……却没有写如何借粮的细节,以臣的判断,应该是让百姓用田产抵押!”
“什么?”
老朱惊得坐了起来,“你怎么知道的?”
“启奏陛下,假如是衙门借贷,应该同时请求朝廷,减免田赋,以此来还债才对。可现在呢,他却没有提到减免田赋,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老朱眉头紧皱,“柳淳,那你判断,为什么不提减免呢?”
“应该有两个可以,第一呢,是为了完粮纳税,免得因为交税不足,影响了吏部的考评,另外吗……这个臣不好说了!”
“有什么不好说的!讲!”
“另外就是故意留着田赋,等到明年,田赋加上借贷的利息,一起压向百姓,逼着他们卖田!顺便还能把恶名栽给朝廷!”
“哦!”
老朱悚然一惊,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皇粮国税,地义天经,可就是这样,老百姓就失去了田地!这可是几十万人啊!”
朱元璋怒吼道:“传旨,立刻去抓人……”
“陛下且慢!”
柳淳道:“这不过是臣的猜测,还没有证据,陛下还是应该调查才是。对了,臣听说周王进京了,发生水灾的地方,离着周王殿下的封地不远,他应该清楚。”
老朱终于点了点头,“嗯……臭小子,你怎么会猜到的?给朕说说。”
“陛下,这事不难,臣在长沙期间,就查了土地的历年变化情况,国初的时候,九成的土地在小农的手里,地主只占了一成出头,何以在二十年间,达到了三成以上呢?关键就在于两次长沙的大水。臣从中发现,每次水灾之后,土地兼并的情况都会骤然加快,两次水灾,大约就有两成土地,落到了地主手里,加上平时的蚕食,也就顺理成章了。”
“哦!”
老朱恍然大悟,这个道理真是一点都不复杂,但何以柳淳能清楚说明白,其他人就想不到呢!
无非就是他把功夫做细了,而且是以数学统计为基础,数字就摆在那里,明明白白,不容置疑。
老朱思索了半晌,“趁火打劫,乘人之危。地方官吏和士绅,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原来如此!”
朱元璋欣然道:“行,你小子真是用心了,很不错,正好爪哇国送来了点香料,你拿点回去吧。”
当着孙子的面,老朱也不好再白占便宜,总算是良心发现了一回。
可你也赏点值钱的玩意啊!
香料!
狗屁!我看是鲸粪还差不多。
柳淳腹诽着,果不其然,就是一盒子臭烘烘的玩意。老太监还给他说呢,“大人,这是上好的龙涎香,弄出来那叫一个香啊,隔着十步都能闻到,比黄金还值钱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