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叔朱允炆,继承大统以来,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民生,倒行逆施,更兼宵小奸佞之臣,围绕左右,谗言误国,陷害忠良,离间骨肉,推翻新法……儿不得不举兵靖难,屈指算来,两年有余,儿已经统帅大军,围困金陵,靖难成功在即。”
“儿此来,向父皇剖明心迹……新法不可废,百姓不可欺,奸佞不可留。儿势必效仿父皇,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绝不敢有半点懈怠。儿务必以万民为念,以苍生为重,以大明江山长远光大为先……儿势必光大父皇圣德,开创大明盛世!”
朱棣说完,行了大礼,这才转身,从孝陵出来。
祭奠朱元璋,看似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过来烧香念叨吗?其实不然,朱棣的态度很明白,他自认是继承老朱的道统,至于朱允炆的皇位,对不起,根本不承认你!
当初我们几大藩王可是联手把朱允炆从宗室之中剔除的。
从那时候开始,朱允炆就不算朱家的人了。
“走吧,估计火候也差不多了,该入城了。”
正在这时候,葛诚突然匆匆赶来。
老头脸色古怪,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王爷,柳大人,刚刚得到了消息,衍圣公孔讷死于宫中,他的儿子孔公鉴也死了。”
朱棣皱眉头,“他们怎么死了?朱允炆会舍得杀了他们?”
葛诚叹口气,“这事情老臣也不知道详细的原因,只不过又传出消息,说是暴昭、陈迪、卓敬、毛泰、叶福、韩勇等二三十人,将方孝孺堵在了左顺门,他们说方孝孺误国,且心怀叵测,结果一起动手……”葛诚说不下去了。
柳淳却把眼睛瞪圆了,“怎么回事?方孝孺怎么了?”要说这天下支持变法的人不少,可大多数都是受柳淳的影响,能通过自己思考,独自主张变法的,只有方孝孺一个。在柳淳眼里,老方是一个很不好处置的人。
他希望老方能为朱棣所用,可柳淳也知道,方孝孺不会投降,这是他最纠结的地方。只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方孝孺居然会被群臣围攻。
“他怎么样?是生是死?”柳淳紧张问道,明朝文臣对外是不行的,但是内斗,甚至斗出人命,却是他们最擅长的。
葛诚眉头深锁,愁云满脸。
“柳大人,据说方孝孺被打得吐血,生死不知,看样子是凶多吉少了。”
“啊!”
柳淳暗暗咬了咬牙!
这帮文人,还真是不长进,都到了这时候,还在内斗,方孝孺死了,对于朱允炆的旧臣,柳淳连半点好印象都没有了,剩下的这帮人,都杀了也不会有谁是冤枉的。
“王爷!该动手了!”
朱棣点头,“朱允炆连一个方孝孺都不能用,败亡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下令!攻城!”
朱棣一声令下,靖难军迅速动员,丘福、朱能各自统帅一支人马,像两把钳子,夹了过来。
在大江之上,陈瑄率领船只封锁,防止有人从水路逃走。
朱棣亲自统御中军,以三万之众,直扑朝阳门,就在他们赶到的刹那,从朝阳门里,竖起来一杆白旗……
第523章 火了
城门开放,白旗挑出,里面的人投降了。
他们跪在城门口,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战战兢兢,匍匐在两边,等待新君的裁决,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君的仁慈。
朱棣俯视着这些人,轻轻一笑,然后就打马向前,丘福急忙拦住,“王爷,以防有诈,还是让末将在前面探路。”
朱棣摇了摇头,却也没有继续向前,而是转身,揪住了柳淳的胳膊。
“走,跟我并马进城!”
柳淳慌忙摆手,“王爷,臣怎么好……”
“别废话!”朱棣恶狠狠道:“你是先帝看中的人,太子少师,又和本王同领先帝遗诏,如今靖难成功,你不跟我一起入城,是什么道理?”
的确是很强大的理由,柳淳只能点头,不过他还是努力维持,让自己的战马落后朱棣一个马头。
诚然,在朱棣没有登基之前,他只是个皇子,而自己这个先帝宠臣,是可以和他并驾齐驱的,但很快朱棣就会登基称帝,从此君臣名分确定,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柳淳对皇权的敬畏不是那么强烈,只不过他不愿意在一些小节上面,给自己惹麻烦。
只不过柳淳没有注意到,在朱棣嘴角似有若无的笑,很得意。
朱棣比谁都清楚,这场靖难之役,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柳淳在朝数年,培养了庞大的势力,不管是朝中文武,还是云南的沐家军团,也包括北平、大宁等地的商人,甚至刘三吾,唐韵这些人……都是因为柳淳,他们才愿意以身殉道,用一腔热血,换来靖难成功!
如果论功行赏,给柳淳一个王爷,也不为过。
虽然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传统,但是朱棣很愿意为柳淳打破限制。
不过就在祭奠朱元璋的时候,朱棣想到了神功圣德碑,想到了父皇的身后名……老朱的伟大毋庸置疑,他不完美,但他绝对是个好皇帝。
可后人会怎么看先帝呢?
百年之后,人们不会知道有多少百姓,愿意将身家性命,毫不犹豫托付给朱元璋,也没有人会在乎,一群老农,能敲响登闻鼓,去奉天殿面君告状……也不会有人理解一天处理四百多件公务,是何等繁忙辛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