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最近三十余年的交流和对乌孙的渗透,汉室渐渐和乌孙国内的反匈奴派系达成了一致,初步建立了盟友关系。
当初,远征大宛时,乌孙就派了两千骑兵过来尽了一下盟友义务——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乌孙骑兵的出现,却震慑了康居人,使得本来要救援大宛的康居军队不敢越界,坐视汉军在大宛国内攻城略地。
目前来说,汉与乌孙的关系发展迅猛。
特别是太初四年,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延续了汉与乌孙的联姻后。
这位楚王的孙女,以其美貌与才智,在乌孙国中辗转腾挪,为汉与乌孙两国的迅速接近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在乌孙新昆莫号称肥王的翁归靡即位后,因为对解忧公主的喜爱,以至于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汉室的诗书音乐和礼仪。
乌孙与汉之间的立场分歧迅速消弭。
而相互的立场却无比接近。
于是,从细君公主开始,直到解忧公主,自元封六年开始实施的挖匈奴墙脚计划,在两位大汉帝姬的接力下现在已经无限接近成功了。
尤其是解忧公主!
她与乌孙昆莫生了三个儿子,具备了未来即位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室现在在西域战略,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可能破坏汉与乌孙联盟的事情发生的。
王申生的主意,显然一定会破坏此事!
乌孙人又不傻,看到楼兰被吞并,乌孙人难道不会去想‘万一未来汉朝在我身上故技重施怎么办?’。
且汉室贸然并吞一个没有显露反态的属国,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可接受!
正所谓不教而诛是为虐。
堂堂大汉,煌煌中国,岂能做这种事情?
诸夏民族和中国天子也不屑于去做这种事情!
因为这是砸自己招牌,失信于天下的事情。
再大的利益,也驱动不了天子同意这样做。
与之相比,恐怕天子宁肯先承受失去楼兰,丝路断绝的苦果,再发兵征讨,扶持一个新国王。
……
听着部下们的讨论,李广利心里面也是焦急万分。
倘若楼兰老王真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去世。
那他的全部计划与筹划统统要落空!
甚至,很可能一切都要逆反了!
别说征讨车师了,汉家能保住楼兰不倒戈就已经是成功了!
这让他万分难受!
自余吾水之战受挫,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找个软柿子捏捏,顺便给部下捞些军功和好处。
筹划数年,甚至在蒲昌海地区,收买了大量车师贵族充当内应和带路党。
本以为能愉快的收割一波人头,顺便重挫乃至于摧毁匈奴在东西域地区的统治和力量。
哪成想,原本完美的计划,却因为楼兰王王位的变迁而毁于一旦。
更难受的是——若果真如此,那么汉室在西域方向的力量就会变得危险和空虚。
汉军可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维系在楼兰的地位,稳固在楼兰的存在。
别说去找车师麻烦了。
到时候,怕是匈奴人要跑来楼兰挖墙脚了!
只要想到,自己养了十多年的小棉袄可能要被人ntr,头上可能绿油油,李广利就握紧了拳头!
“楼兰决不能有变!”李广利几乎是咬着牙齿,吐出这句话。
若被匈奴ntr了楼兰,作为大汉帝国地位最高的将军和西域、漠北方向的负责人。
李广利知道,自己可能会成为天下的笑柄。
那些笑话和鄙夷他的人,指不定在背后会编排出什么来呢?
当初,他初征大宛遇挫,被迫退回敦煌,长安城的儒生和一些贵族就在私底下说什么‘贰师将军不过中人之姿,都尉之才,奈何陛下拔苗助长……’这种话。
搞得他哪怕后来得胜归来,在民间舆论眼里,也是一个花架子。
更夸张的是——有些家伙还在私底下造谣说:贰师将军两征大宛,前后出塞十余万人,归入玉门关者不足万人这种话出来。
这些渣渣造谣造的天下人都以为他在大宛虐待士兵,致使汉军十不存一。
这不胡扯吗?
两征大宛,固然出塞十余万。
但真正的主力是六万步骑,其他人都是辅兵和民夫。
而且,说他虐待士兵,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他为了拉拢军心,可谓费劲了脑筋!
为了让士兵们吃好穿好,他直接和天子打报告,强行从太仆和少府衙门弄去了十万头牛供给军需!
还将在大宛缴获的战利品,统统分给士兵。
自己就拿了一把宝剑。
结果,坊间舆论造谣说他虐待士兵,导致死伤惨重,出塞十余万,回到玉门关的只有一万多人。
这简直就是断章取义。
确实,跟他回到玉门关的部队只有一万多。
但那是先头部队好不好!
而且,他光是上报给朝堂的立功军官名单就多达一千五百人。
换言之,若真的只剩下一万多人归塞,那这一千五百名功臣哪里冒出来的?
就更不用说,倘若真的损失如此惨重。
即使天子能饶他,汉军各部能饶他?那些失去了亲人的贵族和地主们能饶他?
一次损失十万兵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