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在出生时差点被其父溺杀。
原因是孟尝君出生于五月初五,齐鲁有民俗,五月初五生的孩子长大了要克父克母克兄弟。幸好孟尝君的生母有大智慧,救下了可怜的孟尝君,不然战国四公子就要少掉一个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成语典故出现了。
到了汉季,这种溺杀幼子的风潮就越来越猛烈了。
特别是新丰,长期以来因为贫困、愚昧、迷信和其他原因,民间农村存在着长期的溺婴行为。
很多农民,都只会养育自己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而将其他孩子,特别是男婴溺死。
原因是——养不起也不敢养。
哪怕是士大夫家族、豪强地主,也会经常性的做出这样的行为。
而他们这样做,从胡建调查和走访得来的情况,却是让人毛骨悚然到极致的缘故——穷人是养不起,而他们是自私自利到极点。
因为依照汉律,民有两子或两子以上者异其户。
为了避免生了太多儿子,长大了分老大的家产,很多地主、士大夫就溺死那些后来出生的儿子。
“卿打算怎么处置?”刘进却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父母狠心溺死自己的孩子,但他也知道这个事情的棘手。
先前张越已经向他解释过了,这种溺死婴儿的行为,民不举官不纠。
哪怕民举了,官也恐怕不知道怎么纠……
胡建深深俯首,拜道:“这正是臣等日夜困惑和迷茫之处……”
杀子不举,是民俗,是家庭内部的犯罪。
目前他整理和清理出来的这些案件,大部分都是邻里举报。
但问题是,汉律没有处置这种犯罪的法律。
这也是他和他的学生官们,第一次接触类似问题。
在之前,胡建是军法官,虽然耳闻了类似的事情,但终究没有具体接触过。
此时却是被动接触了这个事情,然后就被吓坏了。
仅仅是被检举的案子,就有四十二起。
天知道还有多少婴儿被其父母溺杀,丢进了深山之中?
从概率上来说,恐怕是成千上万!
作为法家官员,胡建感觉很难受。
一方面,他没有办法处置和处罚那些杀子的父母,更没有理由和办法来阻止这个事情,而另一方面,内心的良知使他深受折磨。
他受到的教育,也让他无法坐视。
他麾下的年轻人们也是如此。
特别是,当长安那边传来了‘建小康,兴太平’的呼声后。
他们就更加忧郁和难受。
若一边县尊和县衙在努力奋斗,带领人民和百姓奔向幸福的小康社会,而另一边,作为执掌法律和刑狱的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就被其父母亲手溺死。
而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这岂非是莫大的讽刺和天大的笑话?
张越却是看着胡建等人,将手放到了腰间的佩剑上,冷冷的道:“胡县尉、诸君……”
“请县尉与诸君,为我记录,并明告新丰上下所有士民:自即日起,有敢不举其子者,无论任何理由、任何原因、任何借口、任何人,只要是新丰境内,编户齐民,皆重罚之!”
“一人不举,全家连坐,其口赋五算,田税倍之,士大夫有敢不举者,三族连坐,皆不许出仕,有官爵者,本官将亲告朝堂,以夺其官爵!”
“而诸乡邑有司治下,若有不举者,视为有司渎职,其考绩皆课殿!”
人口!
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资源!
没有之一!
伟大领袖说过——人多就是力量!
诸夏民族能够延绵五千年而始终繁荣、昌盛,尽管历经劫难,依旧可以浴火重生,涅槃归来。
靠的就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大的凝聚力。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期。
诸夏民族总人口最多不过六千万。
这还是算上了奴婢和老人小孩……
可有些渣渣,却在溺死自己的孩子?
这是犯罪!
当然,张越也知道,其实大部分溺婴行为,都是因为贫困的导致的。
人民太穷,连长子也未必养得活,怎么敢多养儿子?
难道养大了就让他去当赘婿,做逆旅,做游侠?
底层的人民没有办法,只能溺婴。
但那些士大夫们溺婴就无法接受了。
所以,张越对他们开出了顶格的罚单!
一人溺婴,三族连坐!
说不许出仕,就不让你出仕!
说摘你的乌纱帽,就摘你的乌纱帽!
至少在新丰境内,他可以这么干!
更要实行溺婴一票否决制度,治下出现不举案件,所有当官的,一个也别想跑,统统在履历上在档案上留下一个殿的评价。
逼迫官员,绷紧神经,盯紧自己治下。
为了乌纱帽也为了前程,张越相信,他们会拿出十二万分精力去做这个事情的。
当然有罚了有奖!
张越转身,对刘进拜道:“臣还请殿下准许臣在新丰全县开展奖励生育之事,臣稍候将递上条陈,拿出方案……”
刘进听着,自然同意,道:“卿去做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