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天国史_罗玺纲【完结】(19)

  八月,进军长沙。西王萧朝贵中炮牺牲。十月二十七夜,撤长沙围,渡湘水西岸北进。当时在长沙城中抗拒太平军的湖南巡抚骆秉章追述这一役说:「河西原有官兵万馀,向军门亦在焉,不能堵贼北窜,不知何故。……是役也,在长沙办贼,城内及城外,东河西河,兵勇共六、七万人。住城一中堂,三巡抚,三提督,总兵十一、二员,在城外者两总督,不能灭贼,以致北窜,亦一恨事」[一]。清朝宰相、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等文武大臣的畏葸无能,绿营军队的腐朽,骆秉章在这段短短的回忆中,已经暴露无遗。太平军从此一帆风顺,出洞庭,入长江,下江南,清军再没有阻挡的能力了。

  太平军既渡湘水,十一月初十日,克岳州。二十日,克汉阳。十二月初九日,克武昌。太平军在武昌欢度新年。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正月初七日,大军分水陆两路下江南。二月初二日,进围南京,十四日,就攻克南京。分军攻克镇江、扬州。计自金田起义到这时候,祇两年三个月,就席卷长江,截断了清朝的漕运,控制了中国的心脏地区。革命形势在飞跃地发展。

  在攻克南京后,建立首都问题摆在太平天国领导者的面前。这一个决定革命前途的决策,要他们立刻作出决定。洪秀全是早已主张建都河南的,在长沙北出时,已采取过要到常德经鄂北出河南的行动。只因到益阳忽得民船数千,才改作顺流而下。到这时候,洪秀全主张分军镇守江南,大军向河南挺进,取河南建都。这一个主张,不论是在战略思想上或政策方针上都是十分英明正确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论河南说:「河南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一]。当时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尤其如此。因为清朝首都在北京,「太平天国之存在必待清朝灭亡后始可得人承认。清室存亡当视北京之能守与否为断」[二]。而太平天国要攻克北京,就必须先取河南,建立临时的首都。这样就把自己的首都放在敌人首都的大门口,隔着黄河遥遥对峙,摆开进攻的形势,然后用全力向北京进攻,大军渡河,有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源源向前方支援,先立于不败之地,而根据当时双方形势判断,北京又是断然可以攻取的。洪秀全考虑这问题时,他不是不看到太平天国拥有一万多艘船只,满载数不尽的辎重,进入了资源丰富,龙蟠虎踞,号称帝王之家的南京的。但是,他熟悉中国历史,知道南京「局促于东南,而非宅中图大之业」[一]。历史上建都南京的都是一些偏安的或者割据的皇朝,结果没有不遭灭亡的。所以他不从南京建都的一些表面利益来看问题,而从革命的根本大计来着眼,提出分军镇守江南,大军取河南建都的主张。可是,杨秀清却采取了老水手的建议,在南京建都,在太平天国兴亡史上,铸成了大错。

  天京既建,立即出师北伐、西征。北伐军于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四月初八日从扬州出发,命大将林凤祥、李开芳等率领,经安徽、于五月攻下河南归德府。打算从归德府城西北四十多里的刘家口渡黄河,取道山东进攻北京。到刘家口,敌人采防河战略,把渡船烧光,无船过渡。绕道到河南巩县,从洛河偷渡黄河。过黄河后,在怀庆府休整。七月,西入山西,打算从西面攻北京,被阻,折回河南,从武安突入直隶。九月,前锋迫近保定。又被阻,从深州乘虚而东,改从东面攻北京。时值天津地区大水,到达北京东南的静海,淹没道路,无法行进。清军立刻结集在杨村,以阻北进。甲寅四年(一八五四年)正月,粮尽,退到阜城,再退守东光连镇,等候增兵。四月,天京援军到达山东,攻克临清州。李开芳带骑兵去迎接,到高唐州,知援军已溃败,乃入守高唐州,于是北伐军分为两地。林凤祥坚守连镇,到乙荣五年(一八五五年)正月,粮尽陷落。李开芳从高唐州退守冯官屯,也在这年四月给敌人用水淹陷。北伐军以孤军远征,纵横数省,迫近北京,奉命坚守,等候增兵,合取北京血战两年,全军覆败,壮烈牺牲。

  孤军北伐,是杨秀清在建都问题铸成大错之后,又一次大错误,杨秀清既定都南京,就应该用全力来先平定东南,然后北伐,还不失为中策,却孤军北伐,竟出下策。北伐军出发时祇二万二千五百人,到静海时,也不过四万人。由于兵力单薄,故四月出发,五月就过黄河,在怀庆府竟停留了三个月,不能北进,而不得不西入山西,企图从西面进攻北京。到了山西被阻,又折回河南,突入直隶,前锋直迫保定,但仍不能直攻北京,又不得不迂回而东,改从东面进攻北京。北伐军之所以采取避实击虚、忽东忽西的战略,就是因为兵力太单薄的缘故。到静海后,清军以重兵结集杨村,就不能再前进了。也就由于孤军深入,与后方隔绝,无法运输粮食。行军无粮食,必败之道。北伐军过临淮关后,就已经感到「粮料甚难」[一]。过黄河后,得到河南、山西人民热烈供应,维持了一个时期。到屯军静海、独流时,就因为没有大村庄供给,粮尽不得不退卻,以致于全军覆没。

  从中国战史看来,明太祖朱元璋既定江南,议北伐。他不取常遇春直捣北京的建议,认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他定策「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离,拔潼关而守之,扼其门槛,天下形势人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他动员兵力二十五万人,照他的计划平定了中原[一]。朱元璋的战略思想,就是兵法上说的「致人不致于人」。在元末北方政权已呈解体的时候,朱元璋还不能直捣北京,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还要用到二十五万人的大兵力。而杨秀清在清朝政令还统一,政权比元末牢固得多的情况下,却要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北伐,还取北京,怎能免于败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