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科正之道:“哪里的武士不多?日本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武士太多了!”
这几个老中也不傻啊!
虽然朱慈烺的特务们一直想让幕府相信萨摩藩在支持丰臣余孽,但是他们并没有上当。
因为德川幕府的军力财力相对几个不大听话的“强藩”是压倒性的,根本不怕有人倒幕。
“武士太多的问题以后再说,”松平道,“当务之急还是向大明和朝鲜解释误会……应该派人出使中国,当面向大明皇帝解释,顺便再考察一下中国开国的情况。”
“让我家的光国去吧!”德川赖房说,“他精通新旧汉学,现在正好可以用上。”
……
“敌袭!”
“是蒙古人……”
“怎么可能?”
“就是蒙古人,船帆上写着呢!”
德川光国还没出发,对马岛的府中城已经乱成一团了!
因为蒙古国海军已经打上门来,刚刚进行了一轮炮击,现在正在放下小船,正准备在府中城附近的海滩登陆。
府中城就在南对马岛的海边上,城下就是严原町港,从城墙上就能用望远镜看清楚海面上蒙古国战船的旗号和船帆上的“大蒙古”三个汉字。
留守在对马府中城的宗义真(义成之子)手里也拿着个望远镜,在几个家臣的陪同下观察海面上的蒙古舰队。
他也看见几艘西洋大帆船船帆上的“大蒙古”字样了……太醒目了!应该不会错了,就是蒙古人打来了!
可是……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在船帆上绣汉字?为什么不是蒙古文字?
另外,蒙古人为什么用西班牙式盖伦船?
对马宗氏可不是没见识到乡下大名,他们家世世代代做对外贸易的,见过许多西洋帆船,当然能认出西班牙式盖伦船。
蒙古国海军不再旗号船帆上用蒙古文字,而且也不用蒙古式盖伦船……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蹊跷啊!
难道是西班牙人冒用了蒙古人的名义?
宗义真正琢磨的时候,他的一个家臣飞奔过来,大声报告:“主公,船只已经准备好了,请主公立即登船离开对马岛!府中城笼城战就交给我等吧!”
第812章 枪毙倭寇
宗义真扭头看了一眼建议他弃城而走的家臣,这人是对马宗家的家老佐须盛家……显然是个忠心耿耿的武士!
“巴嘎!”宗义真真的很想逃走,但他还是咬着牙训斥道,“佐须!你是想让我成为抛弃日本国土逃亡的罪人吗?”
“可是……”佐须盛家道,“可是蒙古人来的太突然了,已经来不及召集人手了,现在府中城中只有48人。”
对马宗氏是十万石家格的大名,理论上可以拥有三四千人的武装——这个数目当然不是常备军,而是进行动员后的数目。
但是对马宗氏的家格是虚的,只是说明了对马宗氏的地位,并不是真有十万石的领地。因为对马岛上到处都是山,没有多少可以种稻米的土地,所以也是一块“无石高”的领地。不过对马宗氏在九州肥前国还拥有一小块石高为一万石的土地,所实际上的石高就是一万石。
当然了,宗氏的实际石高虽然少得可怜,但是并不等于家门穷困。相反,对马宗氏还是日本国少有的富裕大名,而宗氏的钱财来源于贸易。
因为长期统治对马岛的宗氏是日朝交往和贸易的桥梁,宗氏不仅是德川幕府的藩臣,还拥有朝鲜王国的外藩地位。而德川幕府为了方便对朝鲜的外交,也承认了宗氏的“一仆二主”地位。
从法理上说,对马宗氏怎么都不能算真倭寇,他们只“倭”不“寇”,是个富有的商人领主。
因为宗氏是朝鲜外藩,所以获准在朝鲜的釜山设立“倭馆”,同时得到许可,每年可以向釜山派出20艘“岁遣船”。
而德川幕府也需要通过宗氏和朝鲜王国进行交涉——德川幕府的脑回路也挺奇怪的,一方面想和朝鲜建立邦交,缓和因为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造成的敌对关系;一方面又不愿意和朝鲜国进行平等的邦交,而是要将朝鲜视为低日本一等的国家。
由于这种不大务实的外交观念,所以幕府不大愿意直接和朝鲜国交往,所以就给了宗氏很大的外交权限……这就造成了宗氏可以把日朝外交当成买卖来做,三四十年了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拥有的财力远远超过真实掌握十万石家格的大名。
但是这种财力并不能很快转化为战斗力,因为宗家的财力不是建立在拥有大量人口的工商业城市上,也不是建立在拥有大量人口的农田上的,而是建立在几条商船上的——20艘“岁遣船”的额度不等于20条船,而是每年可以进入釜山港贸易的额度。从釜山到博多也没多远,一条船一年都能轻松跑上20个来回。
所以宗家手头能够控制的武力非常有限,就是少量的家臣和几艘商船上的水手。而且这些商船中的大部分都不在对马岛,而是在博多和长崎。
如果蒙古国海军能给对马宗家一点时间准备,对马家倒是可以花钱雇兵。这年头日本国最不缺的就是武士(浪士),对马家的积蓄拿出来,上万浪士军都不用去南九州,在北九州就找齐了。
可是对马家根本没想到蒙古人会来……这都什么时代了,怎么会有“元寇来袭”呢?
所以现在对马岛上总共只有不到180个武士,还是分散在各处的——对马岛不是一座岛,而是南北两个大岛再加许多小岛。虽然只有一座府中城(其他城堡都根据幕府的命令拆除了),但还是有许多村落需要武士去管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