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顺治皇帝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更坏的消息就在顺治十年的年关前十几二十天内陆续传来了。
明军开进属于北直隶的河间府了!
而且还在北直隶各处张贴告示,宣布“三年免粮”,还到处攻打州县城池,打破城池以后也不占据,而是开仓放粮,捕杀清朝这边的官吏兵丁,折腾完了以后还把州县城内的汉人人口全部劫走(其实也没多少),并且将城城付之一炬!
完全一副流寇做派!
而且还是比较厉害的流寇,不到20天时间,就已经打破了属于河间府的宁津、庆云、吴桥、盐山、南皮、交河、埠城、景州等城池。
整个河间府都陷入了恐慌,整个北直隶也都知道了这样一个现实——大明,回来了!
“这,这,这……这个史可法想干什么?”顺治皇帝高声质问,“他到底是明朝的总督,还是流寇的总督?怎么干点事儿都和流寇一样?”
史可法是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至少现在不能回答。
“皇上,这是明摆着的!”索尼答道,“他就是要逼咱们出兵啊……他在德州布下了重兵,就等咱们的大军过去决战了。”
“他,他有必胜的把握?”顺治问。
“没有!”苏克萨哈回答。
“没有!”索尼的答案也和苏克萨哈一样。
主攻主守两派难得一致了。
被索尼提拔到协办大学士位置上的孙之獬则替老大哥补充了一句:“对他而言,打胜打败都一样!”
“这能一样?”顺治有点奇怪。
“当然一样了!”孙之獬说,“现在的明军不比过去,我大清天兵即使能胜,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咱大清有几个八千可以损?”
“还几个?一个都凑不齐了!”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拜音图哭丧着张老脸说,“咱们手头的老满洲壮丁不过4000,加上八旗蒙古的壮丁,也凑不上8000之数啊!”
所谓八旗蒙古,就是编入八旗的蒙古,不是草原上的游牧蒙古——八旗蒙古和游牧蒙古的差别就是汉军旗和汉人一样,看着有点像,其实不是一回事儿。
历史上被人称为“八旗最后的脊梁”什么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其实就是游牧蒙古的东蒙古三盟练军,根本不是八旗兵……
现在顺治大汗这里的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丁壮加一块儿也就是6000多人,算上比较靠谱的汉军,也有一万出头一点。
打一场胜仗就没了……
“这不是还有游牧蒙古和绿旗兵吗?”富察·额色黑是个大黑脸,看着就忠厚,所以顺治也不顾他是镶白旗出身,和多尔衮走得比较近,照样重用了。
“咱们现在不是满蒙汉一家吗?”额色黑道,“都不分彼此了,怎么还死不起呢?”
“对啊!”顺治皇帝点点头,“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明军干起流寇的活儿啊!他们这么个折腾,明年的春布、秋粮找谁去收?”
现在大清朝是春秋两税,春天收布,秋天收粮,也就是春布秋粮。春布是一户一匹,可以折色。秋粮是一亩一斗五分,也可以折色。
如果不折色,那就得加上火耗。火耗不是朝廷的,而是下面管事的官吏要吃要喝要贪……
除了春布、秋粮外,还有冬夏两季的徭役,徭役颇重,一丁一年要服役30天,还要自备口粮,去给大清朝修路筑城盖房子。
负担那么重也是没办法,人口少,地盘小,还得对抗大明朝这个怪物,不问老百姓多要点怎么办?
“索尼!”顺治又问,“如果明年直隶南部的春布、秋粮都泡了汤,朝廷的财政还能维持吗?”
“这个……”索尼心说:维持个屁啊!战端不开还能勉强度日,现在打起来了,花钱如流水,全是皇阿玛留下的老底子在维持。
顺治看着索尼不说话,就冷哼了一声:“我大清,不,是大蒙古已经退无可退,必须得出兵了!”
第834章 蒙古勇士,快去堵枪眼吧!
顺治说的是大蒙古无路可退,而不是大清……这是两个概念!
如果他说大清无路可退,那几个主守的议政王大臣准有话说。
大清国怎么会无路可退?北京城不就是退路?现在都固若金汤了!
而且北京城内还有个皇城,最近也在改建,也要整成个棱堡。皇城之内还有煤山堡垒,紫禁城并没有改建计划,因为当明军连着攻破北京棱堡和皇城堡垒后,守备的大清勇士应该已经损失惨重,不足以再守备紫禁城了。所以负责北京布防的九门提督苏克萨哈就选择了位于皇城之内,紫禁城以北的煤山作为大清顺治皇帝的最后庇护所。
煤山可高啊,有十三四丈,面积又不大,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守军,而且还紧挨着北海,方便取水,可以长期坚持。
所以苏克萨哈就奏请顺治皇帝批准,开建煤山堡垒。这堡垒是个多层堡垒,底层在煤山和北海之间,修了二百多丈长,三丈多高的城墙。城墙的东北、东南两个角正好搭在煤山上,西面依着北海,南面对着紫禁城,北面则对着皇城的北墙。三面城墙都很厚,足有四丈开外,夯土包砖,靠外一侧还是斜面。而城墙的西面就是煤山堡垒的第二层,那是依靠着煤山的山体建设的,第二层上面是第三层,第三层上第四层,第四层上是第五层……一共有五层城墙,真是固若金汤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