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明的田税总额里面是包括了官田田租的!在包括田租的情况下,明朝田赋收取最多的洪武年间,也不过3300万石……按照当时的民田、官田数目平均,大约就是一亩一斗。
而到了明末,在册的土地数目都有七亿多亩,比洪武年间大幅增加,可是田赋却只有两千万出头,有时候还收不足!
与此同时,老百姓却觉得负担极重,到了要造反的地步……其中的原因,当然就是国家失去了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掌握,只能乞食与士大夫!
不仅田赋要靠士大夫的恩赐,连军屯官田的租子,也得让士绅过上一遍手,国家收得再少,和种地的农民是没有关系的。
而朱慈烺在抄了南京勋贵和世袭武官的家,又夺了他们世代把持的卫所之后,就将得到的土地(包括官田、私田、隐田、军田)一律划为军屯田,归入军屯卫,然后再由军屯卫下面的屯所和租种土地的佃户直接签订契约。
在军屯、勋贵和盐商土地集中的应天、太平府、镇江府、滁州、扬州府境内,截止崇祯十七年底,已经有1000万亩的土地完成了“军屯直辖”,另外还有超过500万亩土地被分配给了克难新军的中下级官兵。
光是这1000万亩,每年就能收到600多万石的租子(这一带田土质量比较好),在扣除了“管理费”后,可以上交到大元帅府军屯卫仓库中的大米,仍然能超过500万石……
如果已经没收到手的5000万亩(包括清理出来的军屯和官田)中的4000万亩都能完成签约(余下的大部分都要分配掉),那么收入将能达到2000万石,即便扣掉百分之二十的“费用”,也能有1600万石入库。
整个东南(还不包括山东、河南,那里是前线省份)的官田、军屯、隐田的数目,怎么都能超过一个亿,如果都能拿在手里,也不用收什么田赋了,收租子都四千万石了!
而大明全国的农田,账面上的数目就有七亿多,实际上怎么都超过十个亿了,其中的官田、屯田,没有三亿也不少于两亿!
那么多的田,居然只能收到2000多万石的税,还因为几百万两的加派弄到了民不聊生,天下皆反的地步,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这事儿,也该到了要挑明白,说清楚的时候了。
“千岁爷,您看这里会不会太简陋了?”李继周看着朱慈烺陷入了沉思,又提高了嗓门,“要不要在好好扩建一下?”
“还要扩建?”朱慈烺一愣,回头看着李继周,“不过就是个思过宫,你要修得多富丽堂皇?”
李继周眉头皱了皱,还想继续劝说,就看见两个骑马的净军连辔而来,远远就已经大呼:“皇爷到了,快快准备迎驾!”
在思过宫的院子内静静等候的官员军将们立即纷扰起来,分班列队,文官由内阁首辅魏藻德带队,军将则由大元帅府军政卫都指挥使吴襄带队,一起向宫门外走去。
朱慈烺回头看了一眼李继周,“孝陵卫旧城那边准备得如何?”
李继周道:“都安排好了,足够让随驾而来的官员居住了。另外,灵谷寺内也整理过了,也可以住下不少人。”
“享殿呢?”朱慈烺又问。
“已经翻修过了。”
“好!”朱慈烺点点头,“走,咱们去迎驾吧。”
此时此刻,下马坊外,所有的车马全部停止了前进。崇祯皇帝在众人的注视下,矫健地从马背上翻下来。他这几个月虽然“沉迷女色”,可是并没有忽视锻炼和休息——他还想着有朝一日亲率大军北伐燕都呢!当然不能把骑马射箭的本事给丢了。再加上睡眠也充足,也没那么多烦心事儿缠着了。几个月下来,这个沉迷酒色的昏君居然显得荣光焕发,看上去还年轻了几岁,而且还结实了不少。
崇祯下得马来,也不等朱慈烺带人出迎,就步履矫健,带着后面的三十三王还一群内官宫女妃嫔公主,大步向前,就往思过宫而去。他知道下马坊外有一处供祭扫孝陵的帝王官员休息更衣的行宫,但是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被修葺扩建,还命名为“思过宫”了。他健步如飞,带着一群太监宫女走在前面,走了一会儿,就到了思过宫外,已经有提前抵达的官员出来了,乱纷纷的向他下跪叩头。
崇祯皇帝这才立住脚步,不经意间一抬头,正好看见朱慈烺亲笔所题的“思过宫”牌匾,顿时就是脸色剧变!
第332章 咱们得好好思过啊!
“思过宫”是什么意思?
也不知道是不是知道自己过错很大,崇祯皇帝的心一下子就虚了:思过宫,顾名思义就是天子思过之宫吧?而思过是要闭门的!难道逆子是要把朕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思过宫内?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就想扭头离开,却听见朱慈烺远远的在喊:“父皇来啦!儿臣恭请父皇圣安!”
遭了,逆子已经到来了!
崇祯皇帝也知道走不掉,怎么可能让他走了?他这个皇帝说穿了就是光杆子,连看守西圃离宫的兵都不是他自己的,还能跑去哪儿?
“父皇,您可算是到了!”朱慈烺依着礼数,给崇祯皇帝叩了头,然后才上前去拉着正在发呆的皇帝的胳膊,“思过宫里面已经替您备好了房间,您先随儿臣入内安顿,等安顿好了再商量怎么思过吧。”
真的要把朕囚禁在此?崇祯皇帝看着满脸都是狰狞笑容的朱慈烺,只是轻声一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