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着他们的家眷,多少是个保证!
这几个不知道是秀才还是举人的老爷也没办法,家眷被扣,家产败光,有两个还在《讨胡虏檄》上署了名,不拼命也没出路啊!
在他们的努力下,丙字堡内的难民总算有了一些组织,挑出了大约2000名身强力壮的男子,配了刀盾长枪,还有少量的弓箭。
丙字堡的城头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可以往下丢的杂物,城墙下面还架起了大锅,熬着臭哄哄的金汁(粪汁)。身强力壮的大脚妇女也都组织了起来,或者拿着木桶准备运送金汁上城,或者拿着铁锹铲土填麻袋准备修补城墙。
“鞑子没有什么可怕的!有孔圣人保佑咱们,咱们怕什么?他N的就是死了,也和孔圣人在一起!你们都是读书人,能见着孔圣人一定很高兴吧?读书不就是为这个吗?”
听着刘肇基这个粗逼说着读书为了见孔圣人的话,几个举人、秀才也真是欲哭无泪了。
读书为的是升官发财,不是为了见孔圣人……
“总戎爷,总戎爷,鞑子兵上来啦!”这个时候刘肇基的一个家丁飞也似的奔上来报信了。
“是真鞑子?”刘肇基马上问。
“不是,是绿营兵。”
刘肇基大笑道:“莫怕,是绿营,不是真鞑子……行了,你们都上城去吧!本镇就在这里督战,祝你们旗开得胜!”
一个四十来岁的山东举人跺跺脚,咬着牙喊:“那就借总戎吉言了,来人,把咱的大旗打起来,也叫鞑子知道咱山东好汉的厉害!”
他们还有大旗呢!
就是一大块白布,上面写着“至圣先师孔子保佑”这八个大字儿……
第392章 孔子保佑,刀枪不入 二
“至圣先师孔子保佑……”
多铎从望远镜里看见这八个字儿都有点目瞪口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还有孔子保佑……今天是打仗,不是考考科举,要保佑也该找关二爷啊,怎么找孔子啊?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尼堪到底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啊?
“杀啊!都给我杀!”
“杀进曲阜,抢银子,抢娘们!”
“杀光姓孔的……”
绿营兵们呐喊着向前,很快就到了丙字堡的壕沟外围。他们大多不识字儿,也不知道孔子的厉害——孔子那可是身高九尺,力大无穷,剑不离身的一个儒!要不然他怎么周游列国和人讲道理?春秋那时候的华夏人凶着呢,如果孔子真的手无缚鸡之力,谁会和他好好说理?
另外,孔子的爸爸叔梁纥那是手托千斤闸的勇士,那得多大力气啊?他的儿子会没个二三百斤的力气?
不过身为孔子后代传人的(也许是冒充的)孔胤植是没有那么大力气的,也不会玩剑,更加托不动千斤闸。
当丙字堡攻防战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躲在孔府大宅内,跪在老祖宗的牌位前发抖……也不知道孔子的在天之灵瞧见以后会有什么感想?
也许孔夫子的在天之灵,根本不会看一眼孔胤植,因为血腥的战斗,已经在丙字堡西城上下展开了。
圆环状的壕沟外侧,几十辆盾车歪歪扭扭的排列着,盾车后面全是绿营兵的弓箭手,列出了松松垮垮的队形,一波波的往城头上抛射羽箭。羽箭的密度并不高,但还是压得城上的守军抬不起头,根本射不出几支反击的箭镞。
在他们的掩护下,其他的绿营兵则将填满了泥土的麻袋不断丢进壕沟,很快就填出了几条通道。
刘良佐的兄弟刘良臣领着百余正黄旗的汉军,押着一千多绿营兵上了一线,这一千余人,约有半数都披着身破破烂烂布面铁甲,看着就是能战一战的。
这些绿营兵虽然是明军的底子,但是却比原来“有规矩”。因为绿营兵的将领上面有八旗大爷管着,不大敢克扣军饷和吃空额了,所以这些投降大清的明军在变成绿营兵后,待遇普遍有了提高!此外他们手里拿着的家伙也比原来要管用!那种乱七八糟,只能用来吓唬人的火器都扔了,换成了真正能杀人的冷兵器。甲胄的数量也明显增加,而且好甲好盔不再是家丁和将领们专用的,而是给了真正冲锋陷阵的战士。
另外,他们现在还有了更多放抢的机会!
虽然这年头的明军大部分也纪律败坏,走到哪儿祸害到哪儿的队伍可不少。可问题是大明朝廷现在还占据着中国最富裕的地盘,明朝的军队也不好撒开了抢朝廷的地盘啊!
而且现在还出了个抚军太子朱慈烺,他拉出了一支分地足饷的克难新军,把大明东南最好的地盘都圈起来不给杂牌军去祸害了,这可真是太不上路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投靠了大清朝后,刘良佐、许定国的兵将可比原先有干劲儿多了。
而多尔衮也挺够意思,并没有因为这两位“污蔑平西王”就拿他们问罪,反而把一些在北直隶和山西收编来的小股明军都塞进他们俩的队伍。还给刘良佐和许定国抬了旗,让他们当了大清朝的好奴才!
此外,多尔衮还派了正黄旗和正白旗的汉军直接入驻,充当绿营兵们的主心骨,而刘良臣就是带着一个牛录的汉军入驻了他哥哥刘良佐率领的绿营。
看到通道已经填出来了,刘良臣立马就举起长刀,扯开嗓门大呼:“都跟老子冲啊!他N的,只进不退,将这个他N的曲阜抢下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