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南的许多城市已经跨入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因此存在大量的雇佣劳动者。粮价上涨,对他们的打击当然是大的。
此外,明朝士绅贵族很喜欢蓄奴,大部分都是家奴。在士绅勋贵有钱有势的时候,家奴们虽然没人权,但是能吃饱。可是现在许多勋贵士绅都倒了霉,家奴的待遇也就跟着往下降,不仅没有人权,连生存权都成问题了,能不闹腾吗?
这两类人加上吃不饱的北方难民,好嘛,起码是五六百万人没饭吃啊!
这可怎么办啊!
这要都闹起来,那就又是一场流起义!万一给李自成利用了(李自成还在假装做人呢),那还得了?
中堂内的气氛越来越低沉,气温却越来越高,终于有个胖子福王受不了,嗯咳了一声就对首辅魏藻德说:“魏相,太子爷总那你和诸葛亮比,你就赶紧想个高招,解了眼前的困局吧!”
魏藻德翻了翻眼皮,什么就诸葛亮啊?那是以后青史上吹的,自己这不还没到上青史的时候吗?哪有诸葛亮那么神?
不过他既然是首辅,也不能一声不吭,于是就瞅了眼吴襄:“护国公,军田司的库房里面还有多少米粮?”
吴襄两手一摊,“不到一百万石了……还得再坚持好几个月呢!”
“怎么才那么点儿?”
吴襄苦笑道:“拢共才收了一千六百万石,又是军粮,又是赈济,又要给北边那几位送粮食,这不就没了!”
“户部,户部呢?”魏藻德问,“还能挤出多少银子?”
“最多五百万两,”户部尚书陈锐说,“这是留着给太子爷犒赏湖广军功和进军四川用的。”
“已经运去武昌了?”
陈锐道:“户部已经行文两行,让他们去武昌开设分行并准备五百万两现银以供支取了。”
现在户部不设银库,税银全都解入两行储存生息,哪里需要用钱,也叫两行去开设分行,并准备现银备用。
另外,户部的账面比军田司粮库好看多了,因为两淮、浙江、山东、福建的盐税,现在总算能正常收取(都是包税),上海、宁波、广州三口的关税也能收上一些,泉州府和南北洋的包税也能按时上缴。东南各处税卡的过税也收了不少。还有许多城市缴了分税(商税)给户部。杂七杂八加一块儿,每年总能有一千七八百万两的收入。
比起崇祯皇帝执政的年头,户部的账面真是好看太多了!
不过朱慈烺现在又是扩军,又是打仗,还到处修筑堡垒,顺便还有治一下淮河和黄河下游,还有个挥霍无度的昏君崇祯要养活,所以开支也非常巨大。
现在陈锐为朱慈烺准备的五百万两,并不是从今年的收支预算中挤出来的,而是早些抄末东南勋贵家产所得的银子。
第537章 还是请太子回来吧!
魏藻德思索了半晌,又问:“五百万两能在湖广买到多少白米?”
陈锐想了想,道:“不好说……以往的年份湖广米价低廉,五百万两至少可以买到五百万石白米。如果真能有这点米运抵东南,倒是可以稍微平抑一下米价了。不过今年湖广兵荒马乱的,只怕米价也会上涨,而且也难以收购到那么多的米粮了。”
吴襄闻言轻哼了一声:“怎么会收不到?收不到就派兵下乡……几百万石横竖是要搞到手的,要不然东南这边能安稳?东南是根本,东南不安,大明还怎么中兴?”
皇商苏生连连摇手:“就怕来不及……下乡收米哪儿那么容易?每年湖广输往江南的一两千万石白米的这个买卖,湖广那边至少就有几万人在一起忙碌啊,现在这几万人还在不在世都难说了!
没有他们,靠派兵就能收到米?护国公不会想让新军下乡抢米吧?”
他的话还没税完,副军师曹友义就道:“怎么说话呢?那叫征,征米!官军奉了朝廷的旨意问老百姓要点大米能算是抢吗?”
苏生被曹友义一怼,也没话讲了。他这个皇商虽然得到朱太子的信任,但毕竟是商不是官……而且,皇上家抢米能叫抢吗?全天下都是皇上家的!
应天府尹李明睿轻哼一声:“那龙江米巷的事情怎么办?现在南京城内的米商都不敢开张……谁能给支个招啊?米铺要一直关张,南京城内上百万张嘴呢!”
米铺关张一是怕被抢,二是在抗议朝廷包庇北人难民!
李明睿虽然是克难功臣,但他是江西人,还是大地主,屁股自然在米商那边。
不过这事儿的确也是孝陵卫新军不对,怎么就应天府的衙役打起来了?
吴襄冷哼一声:“南京城内外还有数万北军呢!如果发生军乱……”
应天府的衙役也不好,在龙江米巷下手太狠,打得一群北人难民和军眷头破血流的,孝陵卫新军中的北人能不怒?
这事儿吴襄可不敢追究,真要闹大了,南京城内外还不得变成战场?
魏藻德冷哼了一声,李明睿和吴襄提出的问题,都他娘的有道理!就他这个诸葛亮似的宰相没办法……谁让他这个诸葛亮是西贝货呢?办法都是太子想的,他就负责背锅和青史留名。
他正叹气的时候,中堂外面忽然传来了内阁府郎中陈子龙的吴侬软语:“首辅,江北急报。”
江北又出啥事儿了?
“快进来!”魏藻德连忙把陈子龙叫了进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