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帐前兵后面渡河的还有榆林和山西的兵,人数不多,也就3000出头,都是张鸿功、吴自勉、耿如杞和张梦鲸他们四个的亲兵,过去在本镇也都是横惯了的。
可是现在连府谷城都不让进,就在城外扎营,还得老老实实的,不敢抢老百姓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好抢的),更不敢去找朱由检闹饷……找死还差不多!
而张鸿功、吴自勉、耿如杞和张梦鲸这四个文武大员,今儿一大早就到府谷县衙外候见了——这里现在是天子行在了。
这位天子也真是不讲究,就在这个烧了一半的衙门里住下了,而且吃喝也马虎,就和一帮大头兵一块儿啃他们从大同带来的干粮,身边当然也没女人陪伴了……那个徐寡妇本来陪着朱由检出的宣府,但是在大同就分了两路。
其中杨镐、刘应坤、刘朝护着徐寡妇和福王世子朱由崧走雁门关、忻州一路南下,现在约莫到了徐沟、汾州、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一带——这些地方盛产奸商!虽然满清八大皇商都出自那里,使得后世对晋商的观感很差。
但是朱由检却别无选择,只能用山西商帮出身的商人。因为他给自己选择的“商务大总管”徐寡妇是晋商,下面的人当然也得用晋商。这年头的商人是有商帮的,如果朱由检硬要塞给徐寡妇一群广东人、福建人,徐寡妇指挥不动,下面的人也不会好好办事。
对了,朱由检对商人的界定和后世是不一样的,后世往往只把资本家看出商人,而不把替资本家打工的人看成商人。但是朱由检对“士农工商”的看法是很传统的,在他看来一家商号当中,上到东翁,下到学徒,都是商人!
要不然还能是什么?他们不种地,也不是工匠,更没有秀才以上的功名,也不是砍人的武士……
本来朱由检也不相信商人的,上辈子他掌权的时候就不用商人,而是用一帮太监去打理庞大的皇家产业。结果……后来逆子自己就一奸商,又用了一批奸商,居然把产业打理的有声有色。朱由检虽然没学会怎么经商,但他还是知道了“在商言商用商”的道理!
虽然商人是奸诈的,但是他们比宫中的太监强太多了。
所以他这回就准了徐寡妇所请,让她去晋商大本营招人——晋商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是资本雄厚,而是能够一代一代的培养经商的人才。
这个年头,晋中的汾河河谷一带就专出商人。朱由检要搞好皇家产业,就得用他们。
而陕北这里,如今专出反贼和砍人专业户——这也是朱由检大老远跑来府谷,还展示了一番天下第一的砍人手艺的原因。
露这一手是为了震慑人心!
镇住了人心,接下去就得把陕西这边能砍人的专业人士都招入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庭了。
“张抚台、耿抚台、吴总镇、张总镇,朕知道陕西和晋西北这几年旱得厉害,许多地方民不聊生……”在府谷县衙的大堂上,朱由检正在召见四个文武大员。
听皇帝说到民不聊生,四个当官的都是一声叹息。
陕西和晋西北的干旱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年头,非但没有缓和的迹象,而且还在向河南、北直隶蔓延。
再这样旱下去,就不是民不聊生,而是兵不聊生和官不聊生了。
朱由检道:“朕此来陕西,就是为了这没完没了的灾荒。”
哦,您是来求雨的……
四个大官都明白了!
您是有天命加身的皇帝,一定可以为陕西、山西的黎民百姓求来大雨的!
延绥巡抚张梦鲸上奏道:“陛下,今年陕西又是连着天旱少雨,眼看就要秋收了,如果能下一场及时雨,也许还能缓一缓。如果今年冬天能来一场瑞雪,那可就再好不过了。”
“是啊,”山西巡抚耿如杞也上奏道,“今年山西也旱得厉害,收成看着也得大减……现在就盼着明年能缓缓了。”
“缓不了的!”朱由检摆摆手,直接打断了两个巡抚的念想,他虽然有天命,但是在下雨的问题上,这天命也不管用……逆子那么能耐,也没见他呼风唤雨啊!
怎么就缓不了?
四个大官都是一愣,你这个皇帝不帮着求雨也就算了,怎么还开乌鸦嘴啊!
朱由检叹了口气:“朕夜观天象,发现西北、中原依旧有大旱之难!今年的大旱还不算什么,今后几年会旱的更厉害。”
张梦鲸和耿如杞都是比较爱民的官儿,一听这话都急了。
张大巡抚道:“陛下,您来陕西是为赈灾?”
耿如杞也道:“陛下,山西也有灾啊,您看是不是把加派给山西的辽饷给免了?”
朱由检道:“朕的确是为了灾荒而来,而朕赈灾的办法,就是将陕西、山西的敢战悍勇之辈,特别是精通骑射的勇士,全都招入帐前军和燕山诸军……朕愿意出高额的粮饷,还可以给他们授田!”
第1813章 勇士吃饱了,农夫怎么办?
什么?四个文武大官都惊呆了。
你个皇帝赈灾的办法就是把陕西、山西的勇士都招入你的军队带走去吃饱饭?
那两省还有那么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小民怎么办?活活饿死吗?你这样还是仁君吗?还能有天命加持吗?
“万岁爷,”延绥巡抚张梦鲸想想不行,就追问道,“如果陕西真的要再旱个几年,那种田耕地的小民如何得活?朝廷难道就不管陕人的死活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