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老爷子叹了口气:“譬如徐州上一次的洪水淹了几年,到崇祯三年才退……水退之后就是运河清淤,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还没搞完,今年又淹了!
光是徐州和淮安府的淮北州县,因为这两场洪水损失的粮食,就够整个南直隶缴个两三年田赋了!”
南直隶的田税总额虽然只有600多万石,看着不多。但是由南京户部负责的漕运开销,以及治理淮河、洪泽湖和南直隶境内黄淮的开销,是不算在这600多万石内。这些费用基本上得由南京户部自筹,也就是向下摊派。
而黄淮运这个大麻烦的根子就是黄淮夺淮后的“保漕弃淮”,这个政策穷了两淮几百年,将本来富裕的淮河沿岸变成水患连年的苦地方。
如果大明朝廷肯放弃漕运,改用海运。那么“保漕”就变成“保淮”,就可以在徐州和淮安府的淮北地区另外开凿黄河入海通道。这条河道一成,黄河泥沙就不会再进入淮河,淮河水患也就能大大缓解。而且维护淮河、黄河、运河的费用也可以减少许多。
整个南直隶从中的获利,每年都会有几千万石……
骆思恭又道;“另外,现在朝廷有了2000石湖广米,就不需要南直隶拿出米粮北运了。这样咱们就你争取折色……而且还能争取折布和折绢。南直隶盛产棉布丝绸,这2000石的税收是交粮食、交银子、交布绢,那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万岁爷能答应折布折绢?”又有一个南京勋贵问了起来。
南直隶有苏州、南京、扬州、松江等四个纺织业中心城市,布匹丝绸的产量极大,不仅行销中华,还远销世界。如果将2000万石折成布绢,那么对南直隶来说,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能啊!”骆养性笑了起来,“万岁爷不是不讲道理的……现在淮河还没治理好,南直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再运2000万石北上,那可就得饿殍遍野了。而运银子北上……南直隶市面上才多少银子?一年运2000万北上,很快就会没银子了。而北直隶的银子太多,粮价布家就该大涨了。不如运布匹丝绸北上,又可以当军饷发,又能用来拉拢蒙古人,不是很好吗?”
大奸臣还是懂一点金融的,知道北京周围商品经济不发达,根本消化不了大量的白银。而南直隶经济发达,又需要银子周转——如果朱由检效仿逆子,建立了一个以银行业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当然不愁北京银子多了,南京的银子少了。
可是朱由检没想过这事儿,也不懂这个,所以他肯定会答应折布折绢。
骆思恭的目光在厅堂之内又是一扫,笑着道:“诸位如果没有意义,那咱们就一块儿拟个奏章,然后过江去狮子岭见万岁爷……也让万岁爷瞧瞧咱们这些勋贵和大明朝都是一条心的!”
第1936章 江南好,昏君要长住!
“好好好,尔等勋臣果然都是公忠体国的忠良,大明有你们这样的勋臣,朕心甚慰。”
南京,外城,西苑离宫。
在一座修建了不知道多少年,但依旧屹立不倒,最近还被粉刷一新的宫殿内。自以为英明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终于被老奸巨猾的大奸臣骆思恭和骆养性给蒙蔽了。
看见骆氏父子还有几个南下勋贵以及一批南京勋贵联名提交的“报价”,当下就是龙颜大悦。
看来朱由检对2000万石折布折绢的报价,还是非常满意的!
“四川差不多上缴三四百万,湖广交了2000万石米,若是南直隶能交上同样价值的布匹丝绸……光是这些差不多就是4500万了!”大概是一辈子没见过那么多钱的朱由检,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笑着对站在自己左右的几个蟒袍乌纱的文官说,“本朝自太祖开国直接,从没有这么富过!有了那么多的钱粮布绢,朕何愁奴贼不灭、辽东不平?朕还担心什么中原和西北的大灾?”
比南京勋贵们早一步抵达西苑见驾的这几个文官,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朱燮元,南京户部尚书阎鸣泰,南京吏部尚书房壮丽,南京礼部尚书王永光,南京工部尚书周应秋,南京刑部尚书李长庚。
明朝的南京六部基本上就是个官员养老院,在南京六部当官有时候会被人称为“吏隐”,也就是居官由如退隐,基本上是透明的。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南京户部尚书就有点实权,负责向直隶各府和浙江、江西、湖广三省征收赋税。此外,南京户部还有独立的仓库、粮库和银库。但征税行为、征税数额均要事前报北京户部审批,每年的收支账目一份上交御前,一份交户部备案。
也就是说,南京户部实际上是北京户部的一个派出机构。但是也有一定的独立权限,比如南京户部库存北京户部无权直接调拨,只能依靠皇帝“圣裁”。
还有就是负责管理“黄册”,也就大明朝廷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不过明朝的“黄册”在洪武年后就是个形式,名义上十年一造,实际上就是抄抄写写,也没谁当真。
除了南京户部之外,南京兵部尚书只要挂上“参赞机务”的衔,就会同镇守太监、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一般这三个人中,还会以南京兵部尚书为主。
所以现在南京城真正的一把手就是南京兵部尚书朱燮元,就是那个被川贵士绅军人想念了很久都没去成的护川功臣朱燮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