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王爷,这是太侄殿下的建议。”黄江双手将厚厚一叠由朱慈烺和郑森、郑宗明等人共同拟定的作战计划书,递给了朱慈炯。
“哦,孤王先看看……”
朱慈炯是个相当严谨的军人,在看完作战计划书之前,他是不会进行评价的。但是这一回他才看了一半,就已经皱着眉头说话了。
“这是作战方略?我怎么看着像做买卖的方略?石见有多少银子和黄铜,伊予国又有多少铜,一年可以铸造多少一两银币和宽永通宝,可以有多少利润,可以发现多少银札,可以……唉,这哪儿是打仗?这明明是做买卖啊!”
“王爷,”黄江有些无奈地说,“咱们不是欠了太侄爷一大笔银子吗?今年这仗要打下去,还得继续借……今年至少还得再借个几百万才够啊!”
“可是绕那么远的路,那军费缺口不是更大了吗?而且除了大森银山的50万两分成,石见国也没什么好东西了,石高不过11万,还得分一半给毛利……”
“伊予国有40多万石呢!”黄江笑道,“别子铜山开发出来后又能有一大笔收入,不亏的。”
“哪儿那么好打?”朱慈炯连连摇头,“得先突破关门海峡,德川家在关门海峡的九州一边筑了不少城堡和炮台,而且还有龟缩在濑户内海中的幕府海军助战……打到明年能突破关门海峡就不错了,到时候伊予八藩至少能修出20个城!”
“那,那属下怎么回复太侄殿下?”黄江有点紧张的看着朱慈炯。
“打!”朱慈炯一咬牙,“打吧……只要他肯给钱,他说打哪儿我就打哪儿!”
第2223章 大阪富商一跪,天下诸侯皆扑
日本濑户内海,大阪湾。
大阪城的城下町是“猿关白”丰臣秀吉统治日本的时代发展起来的,这位出身卑微的日本统治者和那些将土地视为统治之根本的封建主不同,他将可以提供大量税收的工商业当成了自己统治天下的根基。
所以在收拾了旧主织田信长留下的基业之后,这位日本的天下人就在西历1583年时选中靠近当时日本国工商业中心堺的石山本愿寺之地兴建居城,在石山本愿寺的废墟之上开始建造大阪城。
大阪城堡的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在本丸完工(耗时一年半)之后,又进行了二之丸、三之丸、护城河和运河等大型工程的建造。直到丰臣秀吉病逝之时,工程依旧没有全部完成。
丰臣秀吉在修建大阪城堡的同时,还在大阪城外的大和川与淀川一带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城下町和港口,还下令将本来在大和川以南的堺经商的大商人,统统都迁移到大阪。
在善于经营领地的丰臣秀吉的努力下,大阪城下町迅速繁荣了起来,很快就成为了日本畿内地区的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日本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哪怕在丰臣政权覆灭后的江户时代,大阪城下町的工商业依旧在继续发展。
到了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将光的时代,大阪城下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0万,每年通过大阪买进卖出的商品价值以千万两计,由于畿内、西国、四国乃至甲信东海地方的藩主们所收取的贡米以及藩内特产,都需要通过大阪商人进行贩卖,所以大阪城下町也因此有了“天下厨房”和“天下货仓”的绰号。
不过和“天下厨房”的地位相比,真正能让“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惊惧”的局面得以出现的,则是依托“天下厨房”和“天下货仓”的便利条件发展起来的“两替商”。
所谓的两替商,其实就是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德川幕府实行金、银、铜钱的三重货币制度,再加上许多藩都有自行发行的藩札,货币流通比较混乱,所以就促成了兑换商的大发展。而这些两替商人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很快就开始向汇款、押汇、信贷等方面发展,而且他们除了贷款给商人用于周转,还将统治日本各地方的藩主发展成了自己的客户。
而日本国的藩主们因为种种原因(自身生活奢侈、旗下武士过多、交代参觐费用过高),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当中,所以贷款的需求很大。到了家光治世的时代,除了负担比较轻的部分亲藩和赫赫有名的穷藩之外,大部分藩的藩主都欠了债。
所以大阪城下町不仅是天下厨房、天下货仓,还成了天下债主。
所谓“大阪富商一怒,天下诸侯惊惧”一说,便是由此而来!
当然了,天下诸侯也是可以赖账不还的……幕府有时候也会帮着他们赖账,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为了避免御家人或农民破产,曾经多次颁布免除债务的德政令。
不过在江户时代,赖账已经变得不太容易了。因为一旦赖账就会被大阪的“十人两替”拉黑,以后就别想两替商那里获得金融服务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因为在江户时代,大阪、京都、江户、长崎的大商人们在经营的时候已经离不开两替商了。
藩主的买卖(贩卖贡米和特产)都是大买卖,如果没有两替屋提供兑换、汇款、延迟付款或预付款信贷,这买卖怎么做?而且十人两替不可能同时拉黑300藩,他们一次拉黑一两个藩,其他藩都可以正常利用两替商的金融服务,就一两个被拉黑的藩不能,谁和他们做买卖?就算真有人肯做,这价格可就得大杀特杀了……
如果哪个藩被两替商的同业组织十人两替拉黑,藩的运营就会出现极大的困难,藩主惊惧未必,头疼是肯定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