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和王爷们都频频点头,似乎非常赞同朱由检的话——如今天下四方,谁敢说他不仁德?
朱由检又道:“但是我大明自成祖靖难以来,就出现了精兵在北,钱粮在南的局面。帝王若居于北,则九边精兵在握,但是东南钱粮却难以取之有道。帝王若居江南,钱粮倒是容易拿,但是精兵就难以控制了。所以朕思来想去,就将这帝王之威一分为二,朕居北京掌天下精兵,让太侄国本去东南掌握天下之财。这样无论精兵还是钱粮,就都在大明朝廷之手,自然内安外靖,天下在握了!所以朕才说,大明皇帝其实是朕和太侄一起在当!”
朱慈烺稍稍的松了口气,但还是心惊肉跳……伴君如伴虎啊!
“慈烺,”朱由检语气温和的对朱慈烺道,“掌天下精兵不易,管天下的财富更难。朕诸子之中,能如朕一样领兵取胜的,至少有数人。而能和你一样理财的,朕没有发现第二人,所以朕只能留你在东南为国掌财!而且你的表现也没让朕失望,甚至比朕预想的还要好……好得多!但也正因为你太善于理财,所以朕不能让你北上掌兵。但是北方精兵,终究要掌握在帝王之手,所以朕就打算替你养育土豪儿,将他培养成智勇双全的名将。以后他在北方掌兵,你继续在南方掌钱粮,父子二人齐心协力,才能保我大明江山长治久安。”
朱慈烺连忙起身行礼,口中保证道:“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好好为国理财!”
朱由检点点头,温言道:“吾儿,自今日起,朕准你用天子仪仗,着皇帝袍服,开府东南,自辟僚属,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总督,兼江苏巡抚,四省巡抚以下文官,皆由太侄令旨加盖四省总督大印任免,吏部只管备案登记!”
第2244章 崇祯,你想干什么?
朱由检到底当了二十几年皇帝,而且还是挺牛逼的大帝,手腕还是有的。先是对朱慈烺一番敲打,把这位大逆子吓了个够呛,随后又送上一堆看着不错,但实际上没啥用的甜头。什么天子仪仗、皇帝袍服、四省总督和四省巡抚以下文官的任免权等等。
朱慈烺用什么仪仗、穿什么衣服,对他的权势不会任何加成。而四省总督其实名不符实,总督是个军职,四省总督该管的是四省军务。但是朱由检却让朱慈烺去管四省的财政和民政,并没有多少兵权。
而且加给朱慈烺的三省财政、民政之权,对这位储君的实力也没有多少加成。
虽然之前朱慈烺只有江苏一省的财政、民政大权,现在多了三个省。但是浙江、福建、广东这三个沿海经济大省的盐业和金融早就在朱慈烺掌握当中了,而三省的海贸又在郑芝龙、沈廷扬、李国助、刘香等四人为首的海商集团的掌握之中——他们可都是朱慈烺的老丈人。
所以朱慈烺是否能掌握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政务和官员任免权,对他的实力并没有太大影响。
当然了,对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而言,崇祯的这个决定倒是意义重大。
因为这三个省对于北京的朝廷来说,那真是天高皇帝远了。一直忙着到处打仗的崇祯皇帝也没功夫去这三个省兜兜转转,之前他在南直隶、湖广等地推行大府制的时候,也没能亲自去浙江、福建、广东推行大府制。所以这三省的大府制改革搞得也不大成功,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还反复了好几次,直到崇祯20年才勉强完成。不过执行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许多应该收取的税赋都没有收到。
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走私和私盐也依旧比较猖獗,而且牵涉颇广,虽然每一任地方官都会进行治理,但是治完之后很快就是老样子了。
现在正好让朱慈烺去和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地头蛇掰一下手腕。
还有一个让崇祯皇帝头疼的问题则是朱慈烺主政江苏后提出来的——朱慈烺认为大明的外贸管理太落后了,搞了个什么船牌制,而且到现在还在收什么关粮米……这几年中原还算风调雨顺,而且辽东、辽西的肥沃土地也得到了开发,所以大明本土的粮食供应压力已经大为减轻。
同时,大明在占城、吕宋、爪哇、马六甲、真腊(真腊东南部九龙江平原)等处殖民地的千户所和商屯庄园都已经颇具规模,所以每年也能输入不少农产品(主要是糖和稻米)。
在这种情况下,关粮米已经没有必要在实行下去了。而且和关粮米挂钩的船牌制也有点不合时宜了,因为关粮米的抛售会扰乱市场,而保存又很麻烦……几个商市都不大愿意管这摊子事儿,更不愿意承担将关粮米解往太仓库的成本。
另外,由于东南海贸日益繁忙(开拓殖民地这事儿会大大促进贸易往来),原有的通商口岸又太少了,所以许多图方便又想要逃税的商船往往从非口岸进出。
总之,东南四省的海贸也需要一场全面的改革和整顿。
需要成立一个总管进出口的海关司,还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和方便执行的海关税收制度。还得成立一个统一的反走私衙门,打击四省沿海的走私。而在打击走私的同时,开放更多的口岸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一摊子事儿看着好像不大复杂,但是要整理的井井有条,不仅需要高超的管理手段,还需要很大的权威。朱慈烺这个大明皇太侄兼大明最富和“明联储主席”,实在是最合适的人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