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的两个心腹都挺身而出,抢在其他人前面请了战,吴三桂满意的点点头。
大散关和和尚原都是现成的功劳,也没什么风险,当然给自己人了……而且刘生、吴国贵都率部在陕西打了七八年,功劳苦劳一大堆呢!
“大帅,末将尚可喜愿领所部精兵突进陈仓道!”
“大帅,末将孔廷训愿随尚提督突进陈仓道,穷追痛歼流寇所部残兵……”
接着请战的是尚可喜和孔廷训。
这两位是“空头藩镇”,有节镇的名头,也有军队,但是没有地盘,实际上就是两个佣兵头子。
不过这两位在陕西战场上也挺卖力,打足了全场,之前还在青海打败过和硕特部,看上去还有点用。
另外,两个人的“空头藩镇”也有两万人的编制。这对吴三桂来说就非常珍贵了!
吴三桂的两个藩镇是从早年镶绿旗的三百六十千户发展起来的,再往前就是关宁军加一部分陕西明军的底子。军户的数量很多,虽然在西迁过程中裁撤过好几回。但还是有七万余户之多,这么些年繁衍生息下来,也出现了军户太多和丁余太多的问题!
朱慈烺把陕西战场较高吴三桂,其实也是为了替吴三桂“解困”,陕西的战局开着,吴家军就可以突破编制上限——现在河西军和安西军的兵力之和都超过八万人了。
光是在陕西前线就多达五万!
不过跟着吴三桂的两镇军户和丁余还是太多……八万人的编制都不够他们分的。
所以吴三桂又把尚、孔两人的军队招到陕西,再用自己的河西兵和安西兵去补充他们的消耗,现在差不多把尚、孔两军变成吴家军的旁支了。
现在尚可喜、孔廷训的请战,也是有默契的。
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大肉给吴家军的嫡系,需要冒险的追击任务给吴家军的旁支……
至于阎应元从湖广带来的2个师的近卫军,再加上原本就在陕西前线的1个近卫军的师和3个新军师,将近9万人的军队,当然就只能负担一些次要的任务了。
其中有3个新军师现在布署在祁山前线,由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担任军提督。
余下的3个近卫师,则由阎应元指挥,全都在吴三桂这个川陕总督帐下听用。
吴三桂扭过头,看着非常配合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请战的阎应元,笑着说:“阎提督,你的近卫军是天子的亲军,可是压轴的精锐。”
一顶高帽子先给阎应元戴上,然后再指出近卫军的定位,最后才又对阎应元说:“等到大军打下马岭关,就该分兵两路了……到时候三桂率兵南下成都。汉中和重庆方面,就有劳阎提督了。”
第1268章 如何成为忠烈 二
大明洪兴二十年,正月二十三日。
大散关——和尚原一带。
“胜了!胜了……大明万胜!”
战场之上,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巨大欢呼声音,直冲云霄,也将战场上所有明军的士气鼓舞到了极点。
在大散关到和尚原一带,高高低低几十处丘陵和台地,再加上依着大散水构筑的一连串堡垒和工事,组成了大顺军的大散关防线。这道防线在过去的七八年间,一直牢不可破,充当着吸引明军大队的磁石,同时也是捍卫大顺政权的铜墙铁壁。
但是维持这条防线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李定国阵前屯田的设想,早就化为了泡影,屯田所获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陕西前线的各路大军消耗——陕西前线的顺军数量不定,多的时候可以有二十万,少的时候只有五六万。
而决定兵多兵少的,除了军事需求,就是后方供应粮食的能力了——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啊!
要运输一石粮食到陕西前线,被民伕和牲口在路上吃掉的,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损失掉的粮食(包括牲口食用的精料),往往高达八石九石之多……想要长期在前沿维持十几二十万军队,是根本不现实的。
但是仅仅依靠五六万人想守住关中前沿和仇池山——祁山前沿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定国只好在阶州、略阳、汉中等三地再设了三个大营,每个大营最多时都能屯兵三万,总共就是九万后备之兵。
在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比较缓和的时候(通常是冬季和春季),李定国就会减少那里的驻军,把主力撤回阶州、略阳、汉中就食。而在前线比较紧张的时候,他就会把军队从阶州、略阳、汉中调往前沿。
如果陕西战事实在太激烈,李定国还会从成都调集大军,这样前线的军队就能达到二十余万了。
而在洪兴十九年冬,虽然陕西前线的情况已经开始紧张。但是李定国还是按照计划减少了前线部队,到了二十年正月时,甚至还进一步撤出那一带的驻军。
到大剑山起义爆发前,关中和仇池山——祁山前线的顺军总兵力已经低于四万,其中摆在大散关防线的兵力更是不足两万……就是这两万人,也在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开始撤退,到二十三日明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只剩下不足六千人还坚守在顺军前沿的各个重要据点当中。
而且这六千守军,也不打算死战……这些人都是李定国的亲兵,全都配了善走山路的滇马、川马,随时可以一走了之。
不过演戏还是要演全套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