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三辅不再抗拒减肥,朱慈烺又道:“吴卿,朕让你去陕西,就是坐镇的,你可别和长伯一样冲那么前头。阎应元、秦明涛、俞大仁、李元胤、田意卿他们都已经去了陕西前线。有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就足以平定四川了。”
“臣知道,”吴三辅道,“臣就是尊菩萨,给他们镇着场子。”
朱慈烺关切地说:“不仅是镇场子,还得减肥……至少要瘦30斤,还得把酒戒了。”
……
鄂西大山当中,这个时候正有一支士气高昂的逃亡之军,在群山间的小路上穿行,一路向西。
这支逃亡之军并没有一色的军服,武器也五花八门,基本上都是便于携带的短家伙,没有长枪,也没有长杆的燧发枪和火绳枪。披甲率倒挺高,可以达到三四成。不过没有板甲,只有锁子甲。
另外,这支军队当中还有不少骡子和驴,都驮着东西,一副满载而归的样子。
不用说了,这支逃难中的军队就的虎牙山起义的义军余部——还余下不少,至少还有5000人!比他们离开虎牙山的时候还多了一些。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明军追剿军反应迟钝,慢腾腾的跟着,一点都不着急。而且从荆门山往西的这一路上,不时还有一些颇为强悍的好汉来入伙。所以队伍就越来越庞大了!
而且沿途的补给也不是问题,因为这条路本来就是一条走私贩私的路线,沿途不少发走私财的村落,都要这伙义军洗了一遍。
不过随着大军距离四川越近,身为三军主将的牛介就觉得越不对劲儿……不过他也说不上来哪儿不对,总之就是不对了!
另外,拉着5000人跑四川看来是容易的,但是怎么安置这5000人,在牛介看来也是个难题。
一人给40石的话,就是20万石……哪儿有土地啊!
而且5000人里面还有高下,不可能都给个基本数目啊!
这事儿想想都头晕!
可是再怎么晕,他现在也只能跟着走了。因为自打钻进了鄂西大山,他就彻底迷了路,就知道从这个山钻到那个山,爬不完的山,走不完的谷,也不知道溜达到哪儿了?
如果让他回去,没有人带路,恐怕他这辈子都要鄂西大山里面过日子了。
“秀才公,咱这是到哪儿了?”
随着大军从两个山包当中钻出来,牛介就看见眼前一大批都是比较平缓的地形,还开辟出大片大片的梯田,层层叠叠的随山势蜿蜒,亦真亦幻,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开。
“这里是施州卫的剑南司,”张秀才笑道,“再往西走就是四川了!”
“四川哪儿?”牛介早就没方向了,而且他也没听过这个剑南司。
“靠近四川的万县和忠州。”张秀才笑道,“最多再有三四天,咱们就能踏入大顺的国土了。”
牛介有些惊讶:“走得好远啊!”他伸长脖子看了看,“这一带没有朱明的军兵?”
“当然有啊!”张秀才道,“不过他们不会拦着咱们的……他们都是些守家的贼寇,不会挡着咱们过路。”
第1298章 大顺啊!路在何方?
东平大兴元年,对于昆明五华山来说,真是有点流年不利,大顺不顺的意思了。
陕南之战的功败垂成和大剑山起义,将大顺这个“农民王朝”的光鲜面子,一下子扒得干干净净。如果说战场上两军相争的战事,还有尚可喜、尚之信父子的首级和吴三桂负伤死于阵前的消息让大顺朝的统治者们看到一点胜利的希望。那么陕南民众的倒戈和大剑山的起义,还有四川各地不断发生的骚动,却把“迎闯王”的金字招牌砸了一个干净彻底。
陕南和四川的民众现在已经不拥护大顺王朝了,他们在盼大明、盼明王!盼着有人能砸碎大顺天朝的统治,赶走压迫了他们二十多年的府兵地主阶级,重新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根据后世一部分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其实和人地矛盾的激化缓和存在相当大的关联——未必完全一致,但是绝对存在联系。
如果做一个形象一点的比喻,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腐败、无能、外患、自然灾害就是各种细菌和病毒,而人地矛盾则决定了封建王朝的免疫系统是否强壮。
如果人少地多,土地的产出足够让绝大部分人都得温饱,也足够支持起一个保卫封建王朝的土地兵役制。那么这个封建王朝上层只要不胡乱折腾(脑残在哪儿都是绝症啊),国祚总还是能持续的。
如果人地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这个封建王朝的免疫系统就已经濒临崩溃,原本不致命的动荡,也能要了王朝的老命。
而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激烈的争夺和人口损失……大量的人口损失后,土地自然就相对显得宽裕,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新的封建王朝也就容易安稳兴盛了。
而自明朝的万历末年开始的这一轮外患内忧,正好就踩着人地矛盾激化的点来的。而且还撞上了一个造成粮食大量减持的小冰河期——粮食单产下降意味着土地可以承载的人口下降,人地矛盾就被突然激化了!
当然了,如果天启、崇祯两朝的政治足够清明,君主也足够睿智,没准可以多扛一段时间,以推迟乱世的到来……不过仅仅是推迟,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两条出路,一是人口减少;二是土地增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