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刘文秀苦笑道,“当然是叫额们投靠大明朝了!”
李定国跺了跺脚:“额是说皇爷……大顺的东兴爷是什么意思?”
刘文秀非常肯定地说:“他的意思就是叫额们投靠大明朝啊!”
“什么?”李定国愣了又愣,“皇,皇爷投降了?”
“没有!”刘文秀一摆手,“人人皆可降朱,唯皇爷和太子爷不可降朱!”
“那他怎么叫额们投降?”李定国完全糊涂了。
刘文秀哼了一声:“他是叫额们假投降……他好拿着这个借口往云南跑!到时候失掉四川的黑锅就是额们的,他这个皇爷还是好皇爷!”
“他,他……”李定国看着刘文秀,“二哥,这可如何是好?”
刘文秀冷哼一声:“当然是将计就计了……平武这边十几万人,都是额们大西一脉,那是额们兄弟的本钱!只要手头有兵有将,额们到哪儿不能吃香的喝辣的?朱皇帝让额们上高原,额看着就挺好!老四,不如额们一起去当明朝的官吧!”
第1345章 大顺也有孝子!
大顺东平大兴元年十二月下旬,昆明府。
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三王叛变投敌的消息和东兴皇爷放弃重庆府的噩耗接连传来,就像两个晴天霹雳落在昆明这个大顺朝的高原之都头上。往日总是显得天高云淡的春城昆明,一下也变得乌云压城,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大顺,怎么就那么不顺了呢?
昆明街头,人迹寥寥,大家都心神不宁的蹲在家里。高原上的阳光洒下来,往日熙熙攘攘的昆明街市,都冷冷清清的,只有从缅甸开过来的长征府兵在街头往来巡逻。
这些大顺装备最好,待遇最高,战斗力也最强的战士,一个个也都紧锁着眉心,全都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
这些日子,他们的长官们天天都同他们说什么马嵬坡之变和杨贵妃之死的故事……这些长征府兵可不是文盲,他们都是府二代、府三代!念过书的,也知道马嵬坡之变是怎么回事儿!
大顺朝模仿唐朝,对唐朝的历史当然格外重视,这些府二代、府三代当然都知道唐明皇宠杨贵妃,重用奸相杨国忠,纵容逆贼安禄山,最后搞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不过这段时间长征府兵的军官们在讲马嵬坡之变故事的时候,主角不是唐明皇,也不是杨贵妃,更别说安禄山,而是大唐第一孝子唐肃宗李亨!
大唐还好有孝子李亨于危难之际在灵武即位,挑起了复兴大唐的千斤重担!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唐的国运得以延续,长安、洛阳两京才得以收复……所以李亨才是大唐历史上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明君,而且他的孝行还超过了李世民,是大唐第一孝子——李世民是大唐第二孝子!这两位可都是孝不可言的大孝子啊!
讲完了大唐孝子的故事,长征府兵的军官们还破天荒的讲起了大明第一孝子的故事!
原来当今残明的洪兴皇帝也是一位可以和李世民、李亨相比的大孝子!
当年要不是他带兵进宫,拎着宝剑追着崇祯当孝子,大明朝早就没了……现在就是大顺一统天下了!
所以大唐可以中兴是因为大唐有孝子李亨,大明可以中兴是因为大明有孝子朱慈烺,而大顺想要中兴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也该有个孝子呢?
如果是的话……现在大顺朝中谁看着最像孝子呢?
这是一道出给长征府兵战士们的选择题,备选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当然是大顺抚军太子李继成了!
十二月二十二日这天,长征府兵的军官们一大早就开始在召集各自的部下,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劝进表》和毛笔,让大家往上面署名了!
在署名之前,当然还少不了一番动员。
“兄弟们,你都说说,谁对额们长征府兵最好?”
“太子爷对额们最好!”
“大家伙跟着太子爷都发财了吗?”
“都发了!”
“那么现在额们大顺危在旦夕,你们说说,谁能拯救额们大顺朝?”
“只有太子爷!太子爷才能救大顺!”
“那好!额这里有一张《劝进表》,你们都来签个名……额们一起劝太子爷当皇爷!”
“好!额们一起劝太子爷当皇爷!”
“太子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
很快,驻扎在昆明城的一万五千多名长征府兵,就都在《劝进书》上签了名。签完名后,大家伙也没就此罢休,而是在军官的带领下,扛上燧发枪、火绳枪和长枪(长征府兵扩张后是燧发枪、火绳枪和长枪混编),组成一个个连纵队,浩浩荡荡的向昆明城北门外的五华山而去了!
他们是去“请愿”的!
太子爷今天必须再进一步……
五华山上,留守昆明的两个议政王孙可望和刘宗敏,还有刚刚从云南龙谷归来的宋献策,还有大顺宗室的老长辈太皇太后高氏和李自成的弟弟长乐王李自敬,还有李来亨的皇后孙氏,全都傻眼了。这个时候都挤在金銮殿上,一个个急得满脸是汗。特别是孙可望和他的闺女孙皇后更是急得都哭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