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日本武士去南洋战场打仗的事儿……肯定是不正确的!
所以朱慈烺也是好一阵的犹豫,只到最近因为和暹罗交换土地,遇上了北大年苏丹国的激烈反抗,才不得不下定决心大举实行。
而这件事情的不正确,还不仅仅是募集日本武士去南洋打仗,还包括打完之后的安排。
朱慈烺又道:“在北大年讨伐完成之后,将会有1000名武士在北大年得到可以世袭的所领之地!”
真是太不正确了!
朱皇帝不仅要用日本武士,而且还会将一部分攻取的土地封给有功的武士,让他们在南洋地区定居繁衍。
这么干当然是不对的……打仗就算了,土地不应该给啊!
土地应该分给本土的失地农民啊!这样做当然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行。
因为南洋方面将要发生的,是两个文明圈子之间的冲突!
文明之间的冲突,有的是时候不仅残酷,而且还持久。只能持久保持残酷的一方,才能取得冲突的胜利。
而在天朝文明圈子中,最残酷的是谁?
是中国的失地老农民?谁都知道他们是不行的。他们要够凶残,历史上怎么会员元朝,有清朝?如果是战国七雄的农民,或是两汉三国的农民,也许能行。
但是明朝的农民……大部分是不行的。也许有人会说客家农民的战斗力,没错,客家人是很厉害,但不是明末的客家人,而是清末的客家人。
而且客家人的凶蛮和日本武士的凶残,根本就是两个类型。
前者是劳动阶级,种地才是主业,打架不过是为了争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让他们去人少地多的美洲湾或者去暹罗国、金瓯军境内发展更加合适。
而后者是统治阶级,砍人和镇压才是他们的主业!把他们放在天朝文明圈子的最外围,应该可以起到和准格尔部一样的作用。
至于让退伍的老兵们去南洋的最前沿……他们到底做错什么了?居然要发配到那种瘴痢之地去?
另外,除了九边少年军士兵之外,明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没什么文化,不像那些日本武士是允文允武的。而且这些明军退卒不仅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跑去南洋说不定就跟着敌人走了。
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日本武士如果搭配上本愿寺的花和尚,还是比较坚定的。
朱皇帝最后对德川高说:“高妹,你是长崎的领主,那些人名义上是你的家臣,你得走一趟长崎,接受他们的誓书,向他们发放俸禄,并且任命主持藩军的家老团。”
第1095章 洪兴大儒
在17世纪,世界上大约存在四个文明圈子。西方基督教一个,西方天方教一个,天竺婆罗门教一个,天朝华夏一个。
四大文明圈之间,有交流,当然也有对抗……
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抗,在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有交流,不等就不能对抗。有对抗,也不等于不能交流。谁也一根筋,那是肯定不行的。
在交流的时候,要善于学习对方的优点。而在对抗的时候,心狠手辣也是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朱慈烺一直争夺天朝圈子的最高领袖地位,没太多的功夫去和其他几个圈子搞对抗。而且当时天朝圈子还处于不断退缩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和其他圈子发生对抗。
而从朱慈烺击败清朝,再一次将大明推上天朝帝国的地位后,天朝文明圈和基督教文明圈、天方教文明圈之间的对抗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在南洋和中亚,再次开始扩张的天朝文明圈子开始侵入了天方教文明圈子的边缘——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天方教的圈子一直在侵入天朝的圈子。而天朝圈子一直在步步退缩,现在终于可以反击一下了。
不过南洋和中亚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在中亚,情况比较简单,就是天朝圈子中的准格尔部和天方教圈子中的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对抗。基督教圈子中的罗刹国暂时没能力入局。
而在南洋方面……天朝、天方教、基督教、婆罗门教四大圈同时存在!
其中基督教圈子正在强力扩张,处于攻势。婆罗门教的圈子则就快从南洋出局。而天方教圈子原本和天朝圈子都处于守势,一度还有联手对抗基督教的苗头。不过随着大明的崛起,天朝圈子和天方教圈子、基督教圈子一定会在南洋发生斗争!
除了南洋、中亚这两个“文明间的战场”之外,朱慈烺又在北美洲开辟了一个“第三战场”同基督教圈子抢地盘!
也就是说,现在摆在天朝帝国面前的,是三大文明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有三个互相对抗的主战场。
当然了,在对抗的同时,交流也是一点都不少的……
这个局势真有点复杂了,幸好朱皇帝向来善于面对复杂的局面,他从来就不是一根筋的人。
要不然,天朝帝国的圈子就该被他自己给拆了!因为在圈子内部,各家各派各国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因为文明的圈子,根本做不到一个思想,一种声音,一个领袖——真要那样,这个文明也就到头了,不会再进步了。
因为文明的进步,是有赖于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之间的碰撞和争鸣的。
所谓的文明圈子,只是一系列比较接近的思想和文化的集合。比如基督教圈子里面的不同教派不同思想多如牛毛,从来也没有统一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