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大明没有那么多钱粮,所以整修边关要隘的事情,只能一直拖延下来,甚至被强行摊派下去,让边塞自行解决每年的日常维护和修缮问题。
边塞本来就很艰苦,下面士兵的饷银不高,却要为随时而来的鞑靼人而担心,装备缺少,日常训练不足,反倒得拿起铁锹充当民工修缮城墙,更有部分饷银被摊派出去作为修缮城墙所用。
我为大明镇守边疆,饷银被上官暗中贪墨也就罢了,总能到手一些。现在倒好,朝廷要修关隘,边军手头没钱,只能从我们小兵手里截留,一文钱都没有!可怜我妻儿老小在家乡挨冻受饿,我凭什么为这样的朝廷效忠?
这样不难解释为何一有鞑靼人犯边,北关将士首先想到的是闭关不出,任由鞑靼人劫掠,因为在大明将士眼中,他们只把镇守边关当作一种差事虚以应付,而不是一种责任,有什么事自然有上官顶着,我们只要守好自己的关隘没丢掉小命就好。
也是当初太祖、太宗将蒙元打怕了,现在的鞑靼人小富即安,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抢掠,抢到手就撤退,如此就等于大明守关将士与鞑靼人“里应外合”,彼此“相安无事”。
你抢你的,我看我的……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沈溪对于当前的边关形势,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毕竟朝堂不给力,苛待士兵,凭什么要人家拼命?
有了佛郎机炮,看似边塞稳固,但其实作用不大……
长城关隘许多都已残破不堪,鞑靼人要进入大明边境,有诸多路途可走,守一处守不住另一处,把佛郎机炮架在城头,鞑靼人的目标是劫掠百姓,根本就不靠近城池,即便有这么厉害的火器有何用?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主动出击,把鞑靼人打怕,血流多了他们知道痛以后,行事就要忌惮三分,如此边塞就可以安稳个几年。
但要主动出击,就要将士恢复血性和勇气,就得先解除边关名目繁多的各种摊派……
沈溪罗列了不少建议,可惜大多数都属于纸上谈兵,写完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希望不要做无用功才好!
第六四〇章 官升品不升
谢迁让沈溪总结边关近几年奏报,但那些糟心事其实没什么可总结的,主要说起来,就是北疆都处于水深火热中,士兵条件艰苦,将领提心吊胆,长城和许多卫城需要修缮,百姓需要安抚。
沈溪相信,就算他把这些总结递交上去,弘治皇帝不等从头看到尾,就会扔到一边去。他也是替谢迁考虑,皇帝现在这么信任你,我就帮你做点儿好事,多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等沈溪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谢迁进呈这份上疏之前,肯定要先自己消化一下,以防弘治皇帝临场有问题问他,所以太过复杂的以及冗长的建议,能不提就尽量不提,只写一些简单容易让谢迁和皇帝都能够理解,而且行之有效的条款。
最重要的是解除对边军将士的摊派,追查边关的蛀虫。
建议可能会显得措辞激烈,可若是不痛不痒,对目前宣府、大同、榆林等边镇的现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第二天天刚亮,朱山“少爷,少爷!”的喊声传来,昨晚写了大半夜条陈根本就没睡好的沈溪只能起身,随便套了件衣服,准备把昨晚辛苦整理出来的东西拿给谢家家仆,没想到走到门口,就见一顶官轿停在府前,谢迁正抬头打量门庭。
“谢阁老亲临,真是蓬荜生辉。”
沈溪倒不是客套,他的确觉得谢迁能亲自来是给足了他面子,谢迁很少出席一些社交场合,更别说是去别人府上拜访了,而沈溪自己不过只是个从五品的翰林官,说出去门楣真是增光不少。
谢迁道:“住的地方倒还不错,就是大门小了一点儿,以后总是要重修的。”
沈溪笑道:“以后是否能重修,还得多靠谢阁老提拔和栽培。”
谢迁没好气地看着沈溪,道:“你需要吗?哼哼……”随后不用沈溪邀请,直接大踏步往如今为“沈府”的院子行去。
谢迁到了前院会客厅,正在打扫卫生的朱山和绿儿看到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精神不错的老头,见自家少爷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状极恭敬,她们感觉来人官位不小,准备沏茶的沏茶,通报的通报。
“不用麻烦了。”沈溪挥了挥手道,“想来谢阁老也不会在府上久留。”
朱山和绿儿不懂什么是“阁老”,只知道是个很大的官,反正沈溪有命,她们不用在前院伺候,赶紧回到内院,沈溪招呼谢迁进了书房。
“马上要进宫面圣,所以我亲自过来,把上疏重新抄写过,顺带听听你的意思……”谢迁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很可能昨夜休息得也不好。
沈溪心想,谢老头老奸巨猾,估计是担心他在代拟的上疏中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先提前过来监督审查一遍,免得被皇帝问到后哑口无言。
沈溪有些无奈……你既然防着我,干嘛要用我?连基本的用人不疑的态度都没有?
谢迁没有说什么,坐下来后,让沈溪拿出纸笔,甚至要求沈溪给他研墨,等发觉沈溪的上疏字数不多时,脸色有些不好看:“沈溪,你这糊弄事情……是否太过明显了些?”
“谢阁老何出此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