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阁辅政大臣,就要有这种眼力劲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请示皇帝,帮皇帝担责分忧。
谢迁说要将这奏本直接面呈天子,恰好算是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因而二人一拍即合,往乾清宫方向而去。
……
……
李东阳和谢迁是内阁大学士,又是弘治皇帝的先生,德高望重,他二人亲自前去乾清宫,就算不合规矩也会有人通禀。
朱祐樘此时并未留在自己的病榻上,而是在乾清宫正殿座椅上,似乎是在处理公务。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弘治皇帝精神好了些,但仍旧咳嗽不止,李东阳和谢迁抵达时,听到里面传来弘治帝粗重的喘息声。
萧敬出来道:“二位阁老,您们这是……”
“有事启奏陛下。”李东阳说了一句。
“哎!”
萧敬有些为难,“二位阁老,您们也听到了,陛下身体有恙,适逢西北发生大事,陛下心中焦虑,这会儿躬体有恙,您们进去后,千万要安抚一下陛下,让陛下不用太过操劳啊!”
本来李东阳并未将谢迁要面呈天子的奏本当回事,听到此话,不由望了谢迁一眼,心想:“莫非是一语成谶,鞑靼真的犯境南下?”
李东阳实在想不到,西北能有什么大事让皇帝如此焦虑,之前反馈消息,不都是大明兵强马壮,只等出兵后势如破竹,凯旋而归?
李东阳本想问萧敬,但萧敬嘱咐两句,便匆忙折返回去,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只能跟随进入大殿。
未等二人行礼,朱祐樘便抬起头来,道:“原来是二位先生,今日既要午朝……为何提前而来?”
谢迁正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李东阳抢先一步:“陛下,内阁在前日奏本中,察觉有奏本所奏内容有些蹊跷,恐为北寇南下犯边之征兆,请陛下御览!”
谢迁好奇打量李东阳一眼……你不是不信此事属实么?怎么我还没说话,你反倒先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李东阳看似冒失的进言,其实是在挽回皇帝对内阁的不信任,他现在是要防备鞑靼犯边之事真的发生,而内阁提前获知奏本内容,分析出问题,居然没及时上奏,那皇帝的智囊团当得就不称职。
现在不管鞑靼犯边之事是否发生,都要如此上奏,发生了可以说内阁有预判,属于“先见之明”,因为就算这奏本早两天发现,也来不及传达三边,事情该发生还是会发生。若没发生,那就是防患于未然,内阁并无过错。
朱祐樘一听,面色冷峻:“当真如此?且将奏本,上呈与朕一观!”
朱祐樘本以为李东阳会送上奏本,但最后奏本却是从谢迁怀里拿出来。
第一〇三三章 一片赤诚
皇帝如此反应,以谢迁和李东阳的政治觉悟,都意识到西北出事,很可能如同奏本票拟中描述的一般:鞑靼人主动出击,侵犯大明北疆,大明原本占据战略主动,但现在却成为被动挨打的一方。
萧敬将奏本呈递弘治皇帝面前。
朱祐樘先看了看奏本的内容,作为皇帝的政治觉悟,都没能从这份奏本中发现太多的端倪,但在他看过“谢迁”拟写的票拟内容时,朱祐樘不由诧异地抬起头来,用敬仰的目光打量谢迁一眼。
这票拟的内容确实跟边疆紧急奏报的情况如出一辙,连鞑靼人进犯的是榆林卫周边地区也准确地预料到了。
朱祐樘凌晨得悉战报,四天前,鞑靼人进犯边土,边疆各处戒严。
李东阳和谢迁进来前,朱佑樘又看到第二份战报,说是鞑靼正在进犯榆林卫。
弘治皇帝正气得慌,谢迁和李东阳就来了,还带来这么一份奏本和票拟……战报事关大明最高机密,朱祐樘心中笃定别人不敢随便将这种消息泄露与谢迁知悉。
谢迁见朱祐樘面色深沉,自己心里也在打鼓,如果什么事都没发生,他这个场反倒容易圆。
其实在来乾清宫前,谢迁已经打好腹稿,准备跟朱祐樘解释一下自己为何会作出如此票拟,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他想说关于鞑靼出兵方向的猜测,只是出自他的臆测,不能用作前线将士的临机决断。
但若事情属实,而且已经发生,那这么解释就属于“故弄玄虚”。
跟皇帝说是自己猜出来的,还不如说自己懂得阴阳五行,夜观星相掐指一算便有此发现。皇帝肯定会刨根问底,可不会听信他准备的这番“老夫全凭猜测”之言。
“陛下,不知西北前线是否真有战事发生?”就在谢迁为难之际,李东阳开口打破乾清宫内的沉默。
朱祐樘抬头看了两位阁臣一眼,叹息道:“朕也希望未有,但昨夜战报传来,西北边关确实燃起了烽烟,但并非我边塞兵马出击,而是被北夷抢了先手。”
李东阳忧心忡忡,虽然此战大明准备良久,但所作准备都是为主动出击服务,诸如主攻方向、兵马协同、佛郎机炮的使用、出击后如何防止后方遭到骚扰等等。
现在尚未准备完毕,战事已然开启,然后边关将士便会发现,之前准备付诸东流,战事又恢复他们熟悉的节奏——鞑靼人骑兵横行无忌,大明官兵龟缩于城塞中,看着鞑靼人嚣张,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极为巨大。
朝廷一再宣称要破胡虏、封狼居胥,将蒙元余孽彻底铲除,将士士气被鼓舞起来,正摩拳擦掌准备建功立业,然而鞑靼人的主动出击却让大明官兵美梦成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