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听了这话,心里就一个想法,做梦啊你?
但他也不发言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军中没有话语权,眼下沈溪已取得那些将领的完全信任和支持。
朱烈道:“沈大人,您说的这些俺可不懂,您口中的……有人,可是说刘尚书?”
沈溪点头:“嗯。刘尚书从三边撤兵,鞑靼国师亦思马因有先见之明,此番撤除对土木堡的围困,想必是调兵往宣府镇城戍守,阻碍刘尚书部东进。”
“刘尚书兵马以步兵为主,最怕与鞑靼骑兵平原交战,若遭遇亦思马因部阻击,刘尚书必会进城塞据守。”
“但刘尚书精通兵法韬略,肯定会调集骑兵,从宣府往居庸关进发,届时就会路过土木堡……只需要将这路兵马收编,我们便有能力撤回居庸关!”
之前还灰头土脸的张永,闻言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问道:“沈大人,您没诓骗我们吧?”
刘序不屑地冷笑道:“怎么,这会儿愿听从沈大人调遣了?沈大人说的话,几时未曾兑现过?这三军上下,唯独只有你敢出言质疑!”
张永惭愧一笑,但他兀自在嘀咕:“说的太过玄乎,也未必可信呐……即便能料准鞑子的动向,也未必能猜度刘尚书的意图,再者前往京师也不止居庸关一条路,或许兵马直接从蔚州往紫荆关呢?”
他本来就是为了抱怨,说得难免大声了一些。
沈溪道:“张公公质疑的好,那本官就跟你说道说道,为什么刘尚书会派骑兵走居庸关一线。”
“按照本官的预料,刘尚书的中军主力抵达宣府一线时,南线的紫荆关已然失守,京城危殆,而宣府周边又有鞑靼国师亦思马因的兵马,此刻刘尚书所部步兵无法前进,必须以骑兵增援……那张公公觉得,刘尚书派出的骑兵,是会走鞑紫荆关,还是走居庸关?”
张永没多少军事头脑,他琢磨了一下,问道:“有何区别?”
胡嵩跃道:“刘公公,当然有区别,那时候紫荆关失守,道路不通,反倒是居庸关还在我大明控制之下,兵马回援京师,当然走居庸关!”
张永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
沈溪道:“这也要看刘尚书对本官有几分信任……本官当初分析战局的文书,老早便送到刘尚书手中,但刘尚书一意孤行领兵西进,如今撤兵回援,他若信我可坚守土木堡,必会调度兵马往土木堡来增援,那时候我便可以顺理成章将三边兵马收到麾下,领兵回援居庸关,诸位意下如何?”
在场几名大明将领皆面面相觑。
昨天晚上还是在土木堡内等死的炮灰,才一夜工夫,就可能要充当大明的救世主,想想都让他们心潮澎湃。
第一一九七章 突然变轻松
昨日还困守孤城当炮灰,哪里会想到转眼自己就有可能会成为大明功臣,不但胡嵩跃等将领心潮澎湃,神往不已,连张永这会儿心情也很激动。
张永忙不迭地出言阿谀奉承:“沈大人,您既然说没问题,那自然便是没问题,我信得过你!”
刘序用鄙夷的目光打量张永……刚才还一根筋似地跟沈溪挑刺,这会儿就说没问题,在他看来这老太监也太没原则了。他却不知,张永这样的太监,做人根本就没有底线,他的逻辑是先得保住一条命,接下来才轮到发财,如果还能风光显摆一下,那自然最好不过。
至于之前跟沈溪斗气,张永纯属为保住自己那条命,如果沈溪说的、做的能帮助他达成目的,那他可以反过头把沈溪当祖宗供着。
胡嵩跃道:“沈大人,三边兵马乃刘尚书亲自统领,领兵者……或许是刘尚书本人,如何能确定刘尚书会答应您领兵?”
沈溪忍不住瞅了胡嵩跃一眼,脸上满是失望之色:“以本官在土木堡抗击鞑靼人并斩首多达两万余的功绩,谁能比本官更合适领兵?”
胡嵩跃赶紧解释:“沈大人,末将并没有质疑您的意思,只是……刘尚书他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啊!”
张永斥骂道:“你小子是缺心眼儿还是怎么着?现在城外鞑子撤去大半,快马行动方便许多,刘尚书既然不知,那就派人去大同镇知会刘尚书,这总不会有问题吧?”
胡嵩跃这才反应过来,不断点头,口中连称“高明”。
沈溪道:“本官自然会派人知会刘尚书,但目前兵荒马乱,书信能否送到尚在两说,本官只想承诺一点,若东进居庸关的兵马途径土木堡,本官自问有能力将这路人马调至麾下……本官领的是延绥巡抚的差事,除了三边总制,谁人能在本官之上?”
这下旁边几人彻底明白了。
沈溪有自信领兵,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有多高,或者是被刘大夏赏识,而是来自于官大官小的问题。
仔细一想可不是如此?
西北这么多将官,在乱成一团时谁都顾不上谁,各自为战,但现在情况不同,论资排辈沈溪排不上号,但若论官衔,沈溪之上只有三边总督……谁让大明西北从来都是以三边为主要抵御蒙元余孽的前沿阵地,而无形中将延绥巡抚的地位拔高?
况且,刘大夏此番统率的勤王兵马,是以三边军镇为主,理论上来说是在沈溪治下,只不过延绥巡抚这个职务素来只是负责粮草后勤,少有领兵出征罢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